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日前举办“金融机构赋能小微,提升金融健康发展的市场实践与探索”专题研讨会(下称“研讨会”)。研讨会上发布了一项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最新研究成果:金融机构如果关注金融客户的金融健康,将业务开展与客户的金融健康结果紧密结合,相应的投资收益将大幅提升。与会人士也认为,金融机构在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同时,应同时关注其金融健康和财务可持续性,避免其过度负债,并主动赋能帮助其稳健应对财务风险。
金融健康是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近年来持续关注和倡导的概念,用于衡量个人、家庭、企业在多大程度上能够顺畅地管理日常收支、稳健地应对财务冲击、周全地准备未来成长发展所需财务资源,并保持财务掌控力。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曾恋云表示,金融机构关注客户的金融健康,不仅是企业机构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社会价值的体现,更能在一定时间内提升商业价值,还有助于提升客户的满意度、推荐度、忠诚度和额外产品购买前景。
“当金融机构可以更好地帮助客户管理开支、储蓄,客户也会更好地管理债务、按时归还贷款,效果在1年内就会非常明显地体现出来。”曾恋云说。
值得注意的是,小微企业作为金融服务的重要需求方,在疫情等不确定因素的冲击下,脆弱性更加凸显,如果能通过机制与技术的革新被赋能,提升财务韧性,有利于其稳定与发展。
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程瑞在演讲中分享的针对2072个小微样本的调研分析情况也验证了上述观点。他表示,小微企业整体经营与金融健康密切相关。从本次调研数据来看,过半数的小微客户在使用金融机构赋能小微工具后实现盈利;小微客户普遍在金融和经营上存在多重需求,包括线上经营、创业辅导及贷款知识等。未来,机构可通过提供行业社交服务、数字化营销推广等帮助小微企业主拓展生意人脉、扩大经营规模,探索小微综合性增值服务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程华认为,我国普惠金融走过了关注“可得”的阶段,进入到了关注“健康”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成熟的金融机构应该能够具备识别小微企业经营状态是否可持续的能力,在为适合接受普惠金融服务的客户提供服务的同时,助力金融健康体系的构建。
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处长、联合国开发署可持续发展投融资项目办主任白澄宇建议,应参考国际经验,确立小微金融客户服务的底线,认识到金融机构有为小微客户赋能的责任,制定规则防止其过度负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