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拥抱新消费,老树如何发新芽?
——浙江老字号“焕新”记
2022-09-20 记者 于佳欣 李平 林光耀 杭州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老字号,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载体,也是当前推动消费复苏的重要支点。浙江有90多家中华老字号,数量位居全国第四。今年6月,浙江省18个部门出台意见,促进老字号传承创新发展,旨在为浙江稳经济、促消费提供有力支撑。

  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今年部分行业发展遇到一定困难,老字号如何迎难而上?怎样“焕新”拥抱新国潮、发力新消费?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期走访多家位于浙江的中华老字号企业,挖掘他们“老树发新芽”的故事。

  抛开“我仅是个药厂 我只做药”的想法

  沿着杭州历史古街河坊街由西向东漫步,“胡庆余堂国药号”7个黑体大字备受瞩目。这里便是有着“江南药王”美誉的中华老字号胡庆余堂国药号所在地。穿越148年的历史风云,百年老店依旧风采如故。

位于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的中华老字号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

  “今年,虽然遭遇困难,但我们基本上保持了一个月开一家店的节奏。”在杭州宋韵河坊街的办公室里,杭州胡庆余堂国药号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陈蕴涵对记者说。

  “困难既是冲击和挑战,也是我们扩张和转型的机遇。”在陈蕴涵看来,困难时期,也是优质门店资源借机扩张的时候,企业能以更低成本切入,为未来发展储备空间,积蓄力量。

  陈蕴涵说,物流不畅时,店铺周边三五公里内,线上下单、本地配送业务依然是活跃的。“当前,更多人开始关注自身健康。”他判断,以社区为基础的生活型服务是未来新零售的发展趋势,也是企业拓展业务的方向。

  如今的胡庆余堂国药号,不仅仅是一个看病抓药的地方,还是一个社区服务点和体验点:比如,顾客想吃燕窝,却不知该怎么做,或者没有时间做,店里就会有专人负责把燕窝炖好,每周分几次直接送到消费者家里。

  “消费者在哪里,我们的店和服务就该在哪里。”陈蕴涵说,“一直以来,我们都对自己说,要抛弃‘我是个药厂,我只做药’的想法。”

  这句话也成为这家百年老字号守正创新的生动写照。

  秉承古法工艺基础上开拓创新,胡庆余堂瞄准年轻人生活节奏快、追求方便快捷产品的特点,研发出黑芝麻丸、薏仁小豆茶、常山胡柚膏等“药食同源”产品,还拓展了各类主打中草药方的化妆品,成为引领“新国潮”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

  研发中医药零食、做药膳、办博物馆、开社区服务店、搞种植基地……胡庆余堂的创新不局限在药厂。不断的探索与创新,也让百年老店圈了更多年轻粉丝。

  如今,陈蕴涵正忙着筹备胡庆余堂国药号线下体验店开设的工作,这也是这家老字号打造多元消费场景的计划之一。未来有一天,当你走进胡庆余堂的体验店,或许是这样一幅场景——

  在以许仙和白娘子所开保和堂为背景的体验店内,顾客漫步到养生主题馆时,会有相关的养生知识出现,可以买到各种丸、散、膏、丹、膳等养生产品,亦会有相应的文创产品售卖……

  “年轻人的兴趣点 就是我们试水的方向”

  花开六瓣,竞相“吐蕊”,淡粉色荷花花瓣栩栩如生;五颜六色,精致小巧,麻将大小的糕点上“定胜”二字清晰可见;青团不仅有细豆沙馅的,还有鲜花牛奶馅、芋泥芝士馅……

  受疫情影响,部分餐饮店客流量大大减少,但位于杭州西湖边的知味观湖滨总店外卖窗前,大排长队的场景却经常可见,不少网红糕点销售火爆。

消费者在排队购买知味观的卤味熟食和点心糕点等产品。(受访者供图)

  知味观,一家创立于1913年的杭州百年餐饮老店,是鲁迅日记里的家乡味,也是老杭州人心中的“第二厨房”。这家杭州人从小吃到大的百年餐饮店里,各色糕点如今依旧广受欢迎。

  在传承中创新,知味观脚步从未间断,这也是这家百年老店将老滋味“玩”得风生水起的关键。

  2022年初,杭州堂食因抗疫需要一度停摆。知味观积极调整应对:做不了堂食就做净菜、预制菜、外卖,点心、卤味、半成品菜肴都在上新范畴内。抓住“宅经济”风口,知味观的净菜销售迎来大爆发,单日最高产量1.3万余盒。

  “老百姓的需求就在那里,‘东边不亮西边亮’,那一段时间外卖‘爆单’了,也给企业带来了利润支撑。”知味观品牌营销负责人甘涛说,疫情期间知味观预制菜生产线几乎每天都在加班加点赶制。

  瞄准消费者需求创新,才能更好赢得市场。

  有顾客喜欢吃条头糕,但苦恼于手工糕点不耐储存,于是知味观出品了长保质期的机械化生产的条头糕;有消费者提出,能不能让点心实现中西合璧,于是知味观将传统苏式糕点定胜糕和绿豆糕开发出法式玫瑰芝士、乳酪抹茶口味……

  通过传统和大数据途径收集顾客意见和需求,知味观更知道顾客想要什么,新产品、新口味在灵感的碰撞中生成。

  “年轻人的兴趣点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试水的方向,我们要努力让百年品牌更具青春活力。”甘涛说。

  “非遗不是孤芳自赏,要飞入寻常百姓家”

  说起铜,你会想到什么?热气腾腾的铜火锅,冬天里的铜手炉,还是博物馆里布满铜绿的青铜器……

  在杭州市河坊街的一座铜建筑里,你能看到用铜做的梵高画作《向日葵》,带有铜元素的中国传统山水画,还有与铜完美融合的青花铜瓶……

  这便是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也是中国第一座铜雕大宅——江南铜屋。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屋顶、门窗、楼梯、立柱等各种装饰全部用铜打造,整座建筑耗费铜材150吨,陈列铜艺术精品2000多件。

  在铜屋里,有雷峰塔铜雕模型,有《万泉归海》《清香自远》等在博鳌亚洲论坛展出的熔铜壁画,也有文房、配饰、家居、摆件等品类的铜文创产品。展厅的作品不仅可以欣赏,还可以近距离接触,同时有生活体验馆可以让消费者把艺术品带回家。

  百年老字号“朱府铜艺”的传人、70多岁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一生致力于让铜艺“走出去”。但也一直坚守一个理念——让铜回家。

中华老字号“朱府铜艺”传承人朱炳仁大师和儿子朱军岷大师在研究铜壶。(受访者供图)

  今年的5月22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朱炳仁·铜首次亮相西湖边的湖上直播间,一场与杭州上城文商旅集团合作的“千人千锤,一铜守艺”体验活动,让非遗走进更多年轻人的生活。

  一块铜片,一把锤子,一人有三次敲打机会。你一锤,我一锤,不多一会儿,一把印着深深浅浅敲打痕迹的铜壶就“出炉”了。不少参与者反映:“这样的非遗铜雕技艺体验非常好”。

  “非遗艺术不是孤芳自赏,而要融入到每个人生活中去,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朱炳仁说,“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手作方式,让更多人见证老手艺的时代新生,也让全民参与、保护、再造非遗。”

  如何真正让铜“回家”?将非遗手艺与百姓需求和现代元素相结合,老手艺不断衍生出“新国潮”——

  在古人作为日常器皿的铜壶中加入时尚设计,推出形如苹果、色彩艳丽的小苹果壶,寓意平安美好,一经推出就卖脱销;根据铜表面的抑菌性,生产出不锈铜抑菌筷,备受消费者喜爱;以铜为材料做成毛笔、签字笔、花瓶等,成为馈赠好友的热门礼品;将铜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做成铜雕生肖摆件,传递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当商场、机场、步行街客流量减少时,朱炳仁·铜全国近100家线下体验馆没有歇业,并且还在继续拓展开新店。

  朱炳仁·铜选择逆流而上的原因很简单:“我们不想这个品牌只是活在线上,希望有更多人在体验中感受铜艺术的美好,让它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朱炳仁说。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内蒙古五原:绿色发展助力产业跑出“加速度”

内蒙古五原:绿色发展助力产业跑出“加速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原县立足现代农业产业优势,大力推行盐碱地改良工程,因地制宜整合资源项目,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农民增收、产业增效,走出绿色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拥抱新消费,老树如何发新芽?

央企上市公司打出“提质”组合拳

央企上市公司打出“提质”组合拳

近期,多家央企制定完成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并就相关任务进行部署安排。

·陇西铝箔:创新驱动让企业“跑”得更轻快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