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探寻西部低碳试点城市发展路径
2022-08-23 来源: 经济参考报

  碳达峰与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地处西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既是我国主要的能源富集地,也是化石等能源的主产地和输出地。“双碳”目标的提出,不仅为西部地区设定了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与任务,也为西部地区的经济转型设置了“路线图”。通过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近年来,重庆、西宁两个西部城市,立足资源禀赋,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探索转型,进行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重庆:加快绿色低碳转型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记者 周凯 重庆报道

  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重庆,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引领下,重庆市近年来进一步加快能源、产业等结构调整,积极探索碳减排市场化机制,大力开展低碳技术研发应用,深入建设“无废城市”,并与四川省协同推进减污降碳。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力促重庆高质量发展,助力巴渝大地“努力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已建成投用的重庆首座光伏充电发用一体充电站(无人机照片)。记者 刘潺 摄

  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

  重庆市光伏、风电、水电等资源有限,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且主要依靠外运,运输结构以公路为主,提高非化石能源占比难度大,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较为艰巨。近年来,重庆市针对短板强弱项,加快发展绿色能源,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在丰都县仙女湖镇海拔一千多米的山峦上,一座座巨大的风机蔚为壮观。“截至2021年底,丰都县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33.6万千瓦,2021年累计发电6.58亿度,与同等发电量的火电项目相比,每年可以节约标准煤约22万吨。” 丰都县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

  该县栗子湾抽水蓄能电站也正在加快施工,项目建成后每年可节省标准煤耗31.6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80万吨,将优化重庆电源结构,缓解电网调峰压力。

  丰都县是重庆推动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的缩影。目前,重庆正因地制宜加快市内新能源开发,有序推动农村分布式光伏、生物质能源发展,促进燃煤自备电厂和热电联产机组“以气代煤”,力争到2025年全市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0%,全市风电、光伏总装机将超37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45亿千瓦时。

  降低能耗、提高产出是重庆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汽车是重庆市的支柱产业。作为重庆汽车产业的“主阵地”,重庆两江新区和当地车企近些年加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和科技研发,目前已覆盖纯电、增程、换电等多种模式,并呈现出量价齐升、产业迈向中高端的态势。今年以来,长安汽车、赛力斯等车企推出多款新能源车型,受到市场青睐。今年上半年,两江新区完成新能源汽车产量约6.9万辆、同比增长365.7%,占重庆新能源汽车产量的比重接近50%。

  今年3月,西部(重庆)科学城加速打造西部领先绿色低碳产业集群,科学谷零碳示范园区项目有序推进,下一步将聚焦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清洁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探索“双碳”战略下的科学城建设方案。

  数据显示,2021年重庆市规模工业总量达到2.6万亿元,规模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8.9%,节能环保产业营收稳定在1000亿元左右。

  重庆市政府去年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规划到202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提高至35%、32%。

  促进低碳技术研发 探索市场化减碳机制

  在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需要较长周期的情况下,加快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对于我国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十分关键。为此,重庆市瞄准节能减排技术和低碳循环产业,加快科研攻关和新技术应用。重庆市合川区的中科润资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生产气凝胶绝热毡的高科技企业,该企业负责人介绍相关气凝胶绝热产品供不应求。来自中国绝热节能材料协会的数据显示,高温管道和设备的热损失约占我国工业能耗的15%以上,气凝胶绝热保温新材料可让管道散热量至少降低50%,在钢铁冶金、石油化工、水泥玻璃等高耗能行业应用前景广阔。目前,重庆多个区正在大力布局气凝胶产业。

  钢铁是我国能耗和碳排放重点行业。总部位于重庆的中冶赛迪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老牌钢铁设计院,近些年重点布局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智能制造领域,承建了一批引领性的钢铁智能制造项目。

  400多块电子屏上实时显示着大量生产数据,37个操作岛向2公里外的生产基地传达指令,生产基地内各类自动化设备有序运行、一线员工大幅减少……由中冶赛迪承建的国内首个全流程数字化钢厂——山东钢铁集团永锋临港有限公司智慧工厂,自2021年6月运行以来,吨钢能耗有效降低、成本较永锋老厂平均下降超100元,预计年节约成本超2亿元。

  今年7月25日,重庆市储能与智慧能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揭牌成立,有企业、科研机构、投资机构等30余家联盟成员单位,将为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等客户提供储能技术整体方案,提高重庆市储能设施产业和智慧能源管理水平。

  除了大力发展低碳前沿技术,重庆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联建联维,以市场化机制促进节能减排。

  早在2014年,重庆就成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之一。作为西部唯一出资参与全国碳市场联建的省市,重庆抓好全国碳市场控排单位履约工作,优化培育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重庆开州水泥有限公司通过技术改造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控制了碳排放总量,富余的碳排放指标通过交易获得了不错的收益。截至今年5月,重庆碳市场累计交易量3856万吨、交易额7.8亿元。

  此外,2021年10月重庆市生态环境部门还开发上线了重庆“碳惠通”平台,集碳履约、碳中和、碳普惠功能为一体。公众注册账户后,可通过践行低碳生活获得积分, 用于兑换消费折扣券、认养树木等奖品。

  深入建设“无废城市” 川渝协同减污降碳

  除土、破碎、筛分……在重庆市两江新区谊辉鸿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一车车渣土石块、钢筋混凝土、装修废弃物经过一系列流程,最终被加工成机制砂、无机拌合料等建材骨料。

  企业负责人王武明此前做建筑生意,看到大量建筑垃圾被简单填埋处置,他既心疼又从中发现了商机,“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空间大,我们引进先进设备,可年处理建筑垃圾200多万吨,相关产品或卖给建筑企业,或交给下游建材企业深加工,去年产值6000多万元。”

  重庆中心城区目前建有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厂7座、装修垃圾分选场6座,通过资源化利用、废弃矿山回填、绿化造景等方式,每年可循环利用建筑垃圾2000余万立方米。

  作为全国首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之一,近年来重庆市加快垃圾回收体系、处置能力建设,以市场化方式让更多垃圾变资源、让资源变产业,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

  在重庆市渝北区洛碛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内,一台台餐厨垃圾、生活垃圾专业运输车辆往来繁忙。在这里,生活垃圾被用于焚烧发电,餐厨垃圾被加工成生物柴油、沼气、有机肥等。

  重庆市环卫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洛碛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2018年启动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餐厨垃圾处理厂已建成投用,装修垃圾、废旧塑料、一般工业固废等处置项目正在建设中。基地全部建成后,每年可处理各类固废垃圾381万吨,生产生物柴油5万吨、肥料10万吨、环保建材50万立方米,发电5.5亿度,年产值有望达到18亿元。

  数据显示,重庆市中心城区原生生活垃圾分类后已实现全焚烧、零填埋,去年资源化利用餐厨垃圾120多万吨、减碳290.7万吨,城镇污水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超过98%。

  为助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川渝两地共同建设“无废城市”,协同推进减污降碳。2020年,重庆市会同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建立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白名单”机制。川渝根据各自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和产生转移情况,定期协商确定经营单位及可接收的类别和数量。凡在“白名单”范围内的,由两地省级生态环境部门直接审批,5个工作日即可办结。

  重庆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时期,重庆市加快完善政策体系,聚焦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以及用地结构“四个结构”调整,谋划实施一批重大改革、重大事项、重大工程,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为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

  西宁:高原古城低碳发展后劲足

  □记者 李琳海 西宁报道

  青海省会西宁是青藏高原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中心城市,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服务基地和大后方。2017年1月被列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以来,西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增加碳汇等政策措施,推进各项试点。专家表示,青海低碳城市发展后劲足,建议优化政策释放“生态红利”。

  西宁市一处湿地公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生态系统治理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森林、草原、湿地自然生态系统是二氧化碳的重要吸收器、贮存库和缓冲器,具有显著的碳汇功能。“一城山水、百园千姿”,西宁生态系统治理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上作用显著。

  西宁城区坐落于南北两山间。从高空俯瞰西宁,湟水河滨水绿道宛如一道彩带,沿河串联公园、居住区、商业区;北川河、南川河河畔绿树成荫、碧水连天、鱼鸟嬉戏。

  过去,这里曾经植被稀疏,“山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是真实写照。10年来,西宁深度推进半干旱缺水型海绵城市建设,完成21.6平方公里海绵城市试点区打造。初步打造由海湖、宁湖、北川湿地公园组成的508.7公顷湟水国家湿地公园,全市湿地面积增长87.59公顷,湿地率从47.5%提高到64.67%,重现“水清、岸绿、景美”的自然风光。

  如今,西宁成为西北地区首个“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双荣誉城市。10年来,完成国土绿化501.7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6.5%,区域森林覆盖率提升至7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风卷黄沙满天飞”的旧日景象一去不返。

  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中心主任宋秀华说:“如今,一园辐射一城的格局初步形成。湿地公园成为集湿地保育、科普宣教、合理利用、管理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湿地生态展示示范基地。”

  优化产业结构 树立低碳理念

  城市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和支撑低碳转型的重要平台。近年来,西宁加快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能源等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全市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得到有效控制,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逐渐在全社会树立低碳理念。

  ——创新开展“碳积分”示范项目。“碳积分”是遵循“谁减排谁受益”的基本理念,利用大数据技术,量化个人低碳行为产生的低碳效益。西宁市以“碳积分”制度为纽带,开发了基于微信“小程序+公众号”的碳积分制运营服务平台,为广大市民自愿践行节能减碳进行量化赋值,并向公众发放可以兑换商品或服务的“碳积分”。

  平台运行以来,搭建了低碳公益、出行、教育三个场景,累计注册用户超过1.5万人,公众累计认购低碳公益碳汇树木1353棵,实现二氧化碳减排量63.5吨,全场景总计实现二氧化碳减排量85.4吨。

  ——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迈出新步伐。青海省西宁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加强碳交易能力建设,组织全市电力、建材、化工、钢铁、有色5个行业25家重点排放单位开展碳排放报告编制与排放监测计划上报工作,对全市6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数据质量开展核查,督促发电重点排放单位按时足额完成配额履约清缴工作。西宁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从2017年的2.20吨/万元下降至2020年的1.58吨/万元,下降率28%。

  ——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能源低碳变革。记者了解到,西宁对标节能减排要求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西宁国家级开发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和甘河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节能技术改造,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打造绿色能源产业化示范基地;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态旅游、高原康养等新兴服务业。此外,加快推动能源低碳变革,全面推行绿色制造,以园区和企业为主体,推进煤改气、煤改电,鼓励利用可再生能源、天然气、电力等优质能源替代燃煤使用。

  优化政策 释放“生态红利”

  记者了解到,青海西宁低碳城市发展后劲足,专家建议优化政策释放“生态红利”。

  首先,应优化“碳积分”制度和运营手段。基层干部表示,“碳积分”制度其实施效果取决于地方财政的保证能力。此外,数据基础薄弱成为影响该制度创新和拓展的主要技术瓶颈。建议在运营推广时,精准把握用户需求,持续优化用户体验,强化产品差异性。此外,应充分考虑商业机构对参与“碳积分”的利益需求,加快培育可持续、商业化的运营模式,逐渐实现在政府财政资金退坡的同时,保持市民参与碳积分制的获得感。

  其次,加大政府扶持强化碳汇能力建设。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碳汇中心副主任仪律北说,根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划分,省级温室气体的核算由地方完成。但由于欠发达省份大多国土面积大、生态系统千差万别,生态系统碳汇吸收核算投入的资金大,地方财力难以支持,碳汇资源被低估。他建议加大对西部地区碳汇监测支持力度,此外坚持优质的林业碳汇与国际市场价格持平,才能确保碳中和阶段我国竞争优势。

  最后,业内专家表示,目前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不应单纯将低碳城市建设的投入看作城市建设成本,应把低碳城市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全过程,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具有本地区特色的低碳城市建设模式,更好地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年轻客群崛起 数字赋能步行街变“潮”街

年轻客群崛起 数字赋能步行街变“潮”街

近年来,顺应消费升级需求,多地步行街积极创新求变带动消费热度回升,展现消费升级新动向。

·政策与科技齐发力 破解大豆扩产难——吉林多地扩种大豆见闻

持续加大援建力度 央企助力富民兴藏

持续加大援建力度 央企助力富民兴藏

对口支援西藏工作,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

·国企助力 张江科学城加快崛起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