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背后,产业链内大多数企业的盈利状况却并不乐观。就在不久前举行的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吐槽,目前动力电池成本占汽车总成本的60%,车企是在给宁德时代“打工”,而宁德时代则回应自己也是“在盈利边缘挣扎”。为何车企、动力电池企业都在抱怨“没赚到钱”?
答案显而易见,动力电池原材料的价格暴涨吞噬了产业链的大部分利润。据曾庆洪透露,动力电池原材料一路暴涨,今年碳酸锂价格一度飙升至51.5万元/吨,一年多的时间涨幅超10倍,价格压力直接传导至整车厂,新能源汽车出现涨价潮。
事实上,目前全球锂、钴、镍资源的分布集中度较高,中国锂资源虽然丰富但禀赋不佳,而镍、钴资源匮乏,锂、钴、镍资源大量依赖进口,如果长期高度依赖外国资源,很容易造成“卡脖子”问题,不利于我国未来的能源安全,因此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当务之急就是要突破资源瓶颈。
回望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正是抓住了百年汽车工业的变革机遇,在汽车业向绿色环保转轨的大变局中抢跑新能源赛道,从而跨越国际车企在燃油车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技术领域构筑的专利护城河,让汽车产业“换道超车”。如今中国新能源汽车无论是渗透率还是技术水平,都有出色的表现。新能源汽车近年来大规模、高速度的发展也在推动着动力电池产业快速创新:面对续航里程焦虑,更高能量密度的电池不断被开发出来;面对低温影响电池活性难题,从保温到耐寒等各种技术不断迭代……中国企业表现尤为抢眼,在专业机构的一项冬季续航测试环节中,实测续航成绩排名前10的车型中,有7款来自于中国品牌。
作为汽车动力电池主流技术路线,以锂为主要原材料的动力电池的发展历史也已经超过50年,当下正是到了技术突破的时点。面对资源瓶颈,中国动力电池产业技术突破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紧迫。可以看到的是,氢燃料电池、钠离子电池甚至氢气发动机等技术层出不穷,如能加快落地,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就可避免在资源上受制于人。与此同时,用更少的资源实现更高的能量是当下业界的主攻方向。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孙金华介绍,目前中国的电池技术以及电池产量已经达到了全球总产能的60%,未来的发展目标是高能量密度、高安全、长寿命、低成本。此外,加快对现有动力电池进行回收再利用也是一个重要思路,如果可以有效回收利用废弃电池中的金属,将大大提升我国动力电池原材料自给率,降低对上游资源的依赖,有利于缓解原材料供需紧张矛盾。
尽管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但中国新能源汽车在产业链方面仍有短板要补,例如关键资源短缺、中游技术不够完善、下游的国际竞争力有待增加等。此外,有动力电池产业专家向媒体表示,日本、欧美等国在中国动力电池薄弱的领域闷声搞研究,并且已经形成一些领先优势,如日韩企业在固态电池领域专利数已经领先。这些都应该引起中国汽车业足够的重视。只有居安思危,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才能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