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中新广州知识城:一座科创“新城”与兴业之“势”
2022-06-26 记者 王文博 北京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网

  编者按:6月30日,中新广州知识城将迎来奠基建设12周年。今年又恰逢国务院批复《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以下简称《规划》)两周年,作为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中新广州知识城的战略定位愈发清晰。根据《规划》,2035年的知识城,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引擎、全球知识产权高地、国际人才自由港。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将以知识城为观察样本,推出聚焦中新广州知识城发展之“创新篇”“开放篇”“智慧篇”等系列稿件,讲述知识城高质量发展故事。

  顶层设计厘定发展航向,为中新广州知识城加速崛起注入最强动能。

  随着6月26日中新广州知识城奠基建设12周年暨中新智慧园开园仪式拉开帷幕,中新广州知识城进一步扩大高新龙头企业“朋友圈”。

  从一片阡陌桑田到一座现代化新城,知识城一路 “拓荒”。这座开放、创新、多元的科创“新城”眼下正激发出强劲动力,成为知识密集型创新企业及其产业链体系聚集的热土。

中新广州知识城

  绘制蓝图 科创“新城”呼之欲出

  数字证明了科创对城市的拉动作用:奠基12年来,知识城市场主体累计超过2.4万户,注册资本近5000亿元,共促成60多个中新合作重点项目。

  “中新广州知识城是新加坡与中国一个重要的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经过10多年的努力,知识城已成为广州改革创新的领头羊,城市建设的模范。”谈到知识城发展和中新合作推进,新加坡驻广州总领事罗德杰颇有感触。

  建设之初,广东就积极借鉴新加坡发达的知识经济发展模式,从各方面打造知识城的“知识力”。目前,知识城在产业上已经形成自主创新、知识密集的“三大集群”。

  ——做强全球顶尖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3.3平方公里的国际生物医药价值创新园,由王晓东、施一公等院士领衔,以百济神州、诺诚健华、GE-龙沙、康方生物等为代表,引进创新制药项目40多个。

  ——完善集成电路产业化集群。湾区半导体产业园,以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一条量产12英寸晶圆的生产商粤芯为龙头,打造国家集成电路产业第三极核心承载区。

  ——做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打造3.5平方公里智能制造园,以小鹏汽车、百度阿波罗智能网联汽车为代表,努力建设智能制造现代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按照《规划》,知识城将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着力打造知识创造新高地、国际人才自由港、湾区创新策源地、开放合作示范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

  过去几年间,知识城“知识密集度”不断升级。中新广州知识城开发建设办公室相关负责人透露,知识城内经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0家,通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审核认证企业194家。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湾区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克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中新广州知识城以“知识”为钥,以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为目标,抢抓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时代机遇,打造知识创造新高地、国际人才自由港、湾区创新策源地和开放合作示范区,着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目前已初见成效,形成了独有的开放路径。

  “这样的开放路径和样板打造,立足国际视野、对标湾区标准,整合区域乃至全球高端创新资源,促进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为我国高质量吸引外资提供了新范例、开辟了新空间,对塑造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湾区节点’、提升区域创新发展竞争力将起到积极作用。”朱克力对记者说。

  深化合作 不断释放带动引领效应

  如何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是摆在知识城发展之路上的一道必答题。

  作为中新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十余年来,知识城积极深化与新加坡在科技创新、高端制造业、知识产权保护和人才培养等领域合作,致力于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内循环和“中国-东盟”外循环的连接点,不断释放科技创新的带动引领效应。

  目前,中新合作一期已建设成为产城融合的未来城市样板。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建的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已聚集中科院院士、新加坡工程院院士等高水平人才,新加坡国立大学广州创新研究院落地,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校群首个境外合办学校在知识城开学,新加坡能源集团、莱恩生物、新加坡百吉生物、国际数字化医学转化中心等一批新加坡科技成果在知识城转移转化。万国数据在知识城设立华南总部及云计算中心,建设高等级金融行业大数据集群、数字金融、数字银行、大数据互联互通平台和智能云平台。

中新智慧园

  以深化中新合作为基础,以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为红利,知识城拓展国际交流的路越走越宽。眼下,知识城正与新加坡加强医药领域合作,探索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区域医药审评审批体系。通过先行先试,为RCEP和DEP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区域合作提供发展经验和案例。

  除了大批国际合作机构引进、机制探索,还有大量国际合作项目在此落地生根。刚刚拉开帷幕的中新智慧园总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总投资逾14亿元,是由知识城合资公司自主开发并独立运营首个旗舰产业园项目,也是中新双方深化知识城科技创新、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的重点项目之一。园区致力于打造以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产业为核心的全球化产业生态圈,开放智慧应用场景以及提供全链条的运营服务为园区企业赋能,使园区成为智慧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和高效协同的发展平台。

  园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已确定落户园区的重点项目包括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宋尔卫院士(专家)工作站、中新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新加坡星展银行-恩士迅(NCS&DBS)金融科技联合研发中心、银河596粤港澳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智驭医疗科技(广州)有限公司、广州莱恩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新加坡能源集团、新加坡国立大学广州创新研究院、Star 3D、广州微致科技有限公司等。

  此前,知识城还推出“跨境通”业务推动外商投资企业准入“一体化”,服务范围从港澳拓展至新加坡,助力新加坡及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者快速落户知识城。

  厚积薄发。如今,知识城“溢出效应”日益明显,已变成引领辐射广州科创发展的核心区,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企业在中新广州知识城集聚。最新出炉的2022年广州重点项目名单上,知识城所涉及市重点项目共计63个,数量占黄埔全区的44%,带动总投资额约3100亿元。

  筑巢引凤 打造人才集聚“洼地”

  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发展的紧要关头,越是不能放松。如何攒足发展后劲儿?知识城抓住“人才”这一关键因素,正在全力筑巢引凤。

  6月22日,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合作空间粤港澳大湾区(黄埔)知识产权青创中心揭牌活动在知识城广场举行,这是广州市首个揭牌的离岸基地合作空间。

  青创中心将助力离岸基地打造优质离岸创新生态系统,借助知识城广场的平台资源,助力离岸基地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海外人才引进、技术引进、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载体。

  随着知识密集型企业不断落地,愈来愈多的人才和企业来到知识城,加速形成八方英才“慕名自来、近悦远来”的磁场效应。海外创新技术、科研成果与知识城主导产业深度链接,人才、技术、资本、服务相融合的创新生态正在知识城逐步形成。

  “知识城以海内外高精尖人才实际需求为导向,搭建创新创业的平台载体、提供宜居宜业的综合配套,推进知识城‘类海外’人才环境建设,为全球人才提供‘创新创业+安居安享’的贴心服务。”谈到未来发展,中新广州知识城开发建设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口气里满是求贤若渴。

  为了让人才“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知识城已在提前布局。2021年6月,知识城“国际人才自由港10条”正式发布,政策扶持力度全国领先。2021年7月,中新广州知识城国际人才自由港暨广东省博士博士后创新示范中心正式启动运营。2021年11月,知识城获批设立全市首批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打造集聚海外高端人才的离岸创新创业平台。

  作为知识城的首个产业项目,广州腾飞园现已成功引入30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进驻落户,其中超过20%的企业来自新加坡,就业人数达到3000人。

腾飞园

  高科技人才的集聚,驱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为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中新广州知识城开发建设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广东省以及新加坡政府共同倡导创立的广东经济转型样板,知识城也将更加深入推进开放合作,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需要。

  “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必然需要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聂平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她看来,中新广州知识城以“创新”为驱动,对标国际高标准规则和制度,借鉴新加坡知识产权和创新发展的经验,加强人才引进,加大改革、开放和创新力度,吸引国内外创新型以及知识密集型企业集聚发展,致力于形成开放创新发展的新高地,打造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B矩形广告大

从辉煌到落寞 滇红茶如何重振雄风?

从辉煌到落寞 滇红茶如何重振雄风?

近年来,滇红茶产业危机凸显,品牌影响力、知名度不断下降。面对严峻形势,滇红茶如何走出困境、重振雄风?

·美味生蚝富小镇

滚石上山 澎湃向前——一家“共和国长子”企业的振兴之路

滚石上山 澎湃向前——一家“共和国长子”企业的振兴之路

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条以“三大动力路”命名的街道家喻户晓。

·越排除重重阻力改 企业生命力就越强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