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海宁市尖山新区获悉,1至3月,全市的分布式光伏新增量达到2万千瓦,是去年同期的5.84倍。
据海宁市光伏专班的工作人员介绍,未来几个月,总装机容量7000千瓦的隔堤光伏电站和5500千瓦的水上光伏电站将为尖山提供每年1216.6万千瓦时的绿色电,减排二氧化碳约1.5万吨。
“预计到‘十四五’末,海宁全市分布式光伏容量将达到180万千瓦,是目前规模的3倍。”国网海宁市供电公司总经理张海春介绍,5万千瓦大型集中式储能项目开工在即,分布式聚合商的储能新业态将逐渐成型,18万千瓦的储能市场正在开发,“供电+能效”的企业提升正在全域铺开。
作为全国首个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区和全省首个绿色低碳工业园示范区,海宁市尖山新区成立一年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成果显著。光伏安装企业增长到121家,容量达到24.12万千瓦,占全部工业企业数量的65.4%,铺设面积占区域屋顶总面积的比例突破60%,实现年发电量2.6亿千瓦时,加上风力等其他种类,新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6.79%,在全国同类工业园区中遥遥领先。
前不久,浙江明强机器人有限公司的屋顶光伏正式接入了“新一代配电自动化系统”。在系统中,不光实时显示发电量和电能质量等参数,还能根据大电网的不同运行策略,自动调节光伏发电无功功率。
“从被动接收余电上网,到可观测可调控,系统的接入让零散不可控的光伏变得透明。”国网海宁市供电公司电力调度控制分中心负责人介绍,企业光伏将不再是孤立的,而是集约和系统化的,真正成为电力系统中灵活可调的资源,与大电网同频共振。“已经改造了15家,预计年内全部完成,新能源资源将100%全透明。”
与企业相比,居民光伏的透明化已经实现。3月初尖山率先实现309个台区智能融合终端全覆盖,正加速向全市拓展。并在山东湾建成了“融合终端+光储荷充一体”的全省首个新型配电台区,居民光伏100%就地消纳和多场景的综合利用。
依托源网荷储协调控制系统,尖山成功打造了全国首个工业园区级新型电力系统雏形,系统上线以来实现配网电压合格不偏移,光伏就地消纳最大提升约5%,线损下降比例约1%。如今,这一系统正全面升级成面向全省的“新一代配电自动化系统”,可调资源更多,系统更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