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黄河和湟水河谷地的海东市,既是青海省农业发展的“主战区”,也是全省乡村振兴的“主阵地”。2021年以来,海东市聚焦“六稳”“六保”,抓紧“粮袋子”“菜篮子”生产,多举措促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春耕时节,记者深入走访了海东市多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负责人和部分村庄群众,听他们算收成、谈规划、说期盼、道苦忧……从中发现,这个青藏高原上最为重要的农业区虽然挑战仍在,却也出现新变化、孕育新机遇、展现新愿景……
山中共话“猪周期”
“前两年生猪价格好的时候,准备建个生猪养殖场,等建好投入之后,生猪价格跌到了谷底。”在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高庙镇西村一条荒沟里,家庭牧场主李宪惠一脸愁容:“这猪咋卖?不卖吧,饲料成本持续增长快负担不起了。卖了吧,1斤我要亏3元钱。肥猪料、母猪前期料、仔猪开口料等等,各种饲料还涨个不停。”
打开李宪惠手机微信,各种饲料销售群占据置顶聊天。“你看我们的聊天记录,全都是‘价格太高买不起了’‘能不能先欠着’……”
由于养殖场有严格的环保要求,只能选址在远离村庄的山沟里。李宪惠和堂妹李宪萍当年舍弃城市生活返乡创业时,虽然面对荒山围绕,却踌躇满志,眼中满是生机和商机。
2019年,李宪惠和李宪萍共同投资50万元,开启了生猪养殖场的创业之路。2020年,购进18头母猪、40多头小猪。盘算着2021年就能出栏八九十头生猪,姐妹俩感觉辞去城里的工作来养猪,这条路走对了。
可谁想,2021年生猪价格大跌,“我和妹妹总共亏了近20万元。现在是进退两难,实在扛不下去就只能清圈了。”李宪惠几度哽咽。
相比李宪惠的“清仓”,朵积文却在“猪周期”里嗅到了商机,“虽然年前亏本卖了80头猪,但后续我还要建圈舍、进设备,继续补栏扩大养殖规模。”
乐都区芦花乡九架山村的朵积文告诉记者,根据他的判断,生猪价格已经不能再低了,看好行情走势,估计年底或者明年年初就会有反弹。现在清圈淘汰的小型养殖场很多,低价购买后备母猪,繁育后年底就可以出栏一批了。“猪饲料大部分都是我自己种的,成本降低了不少,完全有能力撑到生猪出栏。”
“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猪周期”几多欢喜几多愁。以往,农村家家户户都在养猪,养个三五头,把猪喂肥自家有的吃就行。现在,养猪成了一门“技术活”,要有准确的市场判断、丰富的养殖技术、一定的资金实力,更要经得起暴利诱惑。短线投机定会赔个“体无完肤”,长线投资才能胜出,有经验、有头脑、有规划的养殖户才能抗得住市场风险,持续良性发展。
一样种土豆 喜忧两重天
一年之计在于春。惊蛰过后,青海东部农业区便开始了土豆播种的前期准备工作。
在海东市乐都区马营乡胜利村,家庭农场主侯富财却满脸愁容,看不到一丝春播的期待与喜悦。“马上就要开始种新土豆了,去年的旧土豆还没卖出去。”
2013年创办家庭农场以来,侯富财大部分的田都在种土豆。去年亩产土豆两三千斤,180亩地的土豆总产200多吨,还有180吨在地下窖里存着卖不出去。
土豆产业在青海省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仅次于油菜的农作物,在青海东部农业区广泛种植。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宋世辉介绍,2021年,全区耕地面积45.6万亩,其中土豆种植19.57万亩,总产40万吨。“前期交易了20万吨,目前还有一半的土豆待售。”
在乐都区共和乡大庄村的村委会办公室,村民们正在申报今年自家的土地信息。“4亩地,还是种土豆。”大庄村村民李尔伟打开土地确权证递给村主任,转过头对记者说:“往年土豆每斤都在8毛到1元钱,去年地头价跌到3毛了,4亩地的土豆到现在1斤都没卖出去。不种不行,如果行情好些土豆还是能挣钱的,我们村都是山地、旱地,种其他的基本都赔钱。”
“全村80%的土豆没卖出去,每家每户产量少,山路又不好走,收购商挨家挨户收嫌麻烦。”乐都区李家乡马圈村党支部书记李岩指了指身旁的李守杰说,“村上就他卖得最好,140吨土豆全部卖出去了。”
2019年,李守杰创办了以土豆、大葱种植为主的家庭农场,种植土豆200亩。“这两年,来自省内及甘肃的收购商都是直奔我家地头收购土豆,跟他们合作了很多年,知道我的土豆品质好、产量高。”
宋世辉说,“今年我们还要继续在土豆上做文章,因地制宜搞土豆产业。鼓励大规模连片种植,为土豆产业机械化创造条件。”
“三步走,这是我们今后发展土豆产业的基本规划。”乐都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余国平介绍说,脑山地区发展种薯培育,满足本区及省外薯种更新换代需求;浅山地区发展商品土豆,推广机械化,向绿色有机方面发展;湟水谷地,利用温棚设施种植蔬菜土豆,由电商、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逐步提高土豆产业效益。
蒜与蒜苗的“种植辩证”
2019年6月,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加定镇扎隆口村至乐都区碾伯镇的“最美公路”建成通车。这条省道,不仅是青海省“网红打卡”的生态路,也是沿线村民脱贫致富的小康路。
“湖北、贵州的蒜苗下市的时候,正是我们寿乐镇蒜苗上市的季节。不到一个月,我们村200多吨的蒜苗就卖光了。”寿乐镇薛青村会计马长武说,以前受交通条件制约,村子里的蒜苗不但价格不高,而且无人知晓。“1斤5毛钱都没人要,有一年种多了卖不出去,蒜苗都烂了,只能倒进垃圾场。”
自从扎碾公路通车以来,每逢收获季节,到薛青村拉运蒜苗的外省货车络绎不绝。1斤的价格不低于2元,80亩地的蒜苗全部售空。去年,价格还一度涨到了每斤3.8元。“交通便利了,拉菜的大车都能开到田间地头。信息渠道多了,全国蒜苗空档期的时候,唯独甘肃青海的蒜苗刚刚长成,‘菜贩子们’都往我们这片区域跑。”马长武说。
离薛青村不到3公里路,寿乐镇窑庄村也坐落在“最美公路”沿线。寿乐镇位于乐都区城北部,湟水谷地北侧山地、沟谷地,这里气候温凉、昼夜温差大、水质良好、土壤无污染,种植的蒜苗品质好,且蒜苗比大蒜早上市两个月的时间,增加了单位面积的复种指数。2021年乐都区蒜苗种植总面积2400亩,其中寿乐镇就达2000亩,产值3040万元。
“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蒜苗特色种植业正在成为寿乐镇农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而蒜苗的“家人”大蒜,早已成为乐都区高店镇具有高原地方特色的农业支柱产业。2021年乐都区共种植大蒜13400亩,其中高店镇4000亩,产值4160万元,占全区蔬菜单种面积的13.1%,“大蒜之乡”名副其实。
“受海拔、气候、土质的影响,清明节过后我们村才能开始种蒜苗,晚种晚收,要想打时间差我们的蒜苗跟不上节奏。”乐都区高店镇上杨家村家庭农场主袁复德说,但是高店镇的“乐都紫皮大蒜”,却是远近闻名的。
去年,袁复德种了30多亩紫皮蒜,亩产湿蒜5000多斤,1斤大蒜市场价在15元左右。“种蒜是个细活,如果不精打细算,根本挣不了多少钱。”袁复德算了算,1亩地成本6000多元。“要不是把铺膜、掏蒜都承包出去了,成本还会更高,主要是人工费用占了大部分。”
作为家庭农场主的袁复德,还是上杨家村的村主任。他期望,村子里的山地能够得到大规模平整,同时减少一些农村建设用地的限制,那么上杨家村发展大蒜产业深加工的想法就会早日实现了。
返乡创业者的“花之梦”
相较于丈夫段军善的寡言少语,祁英存高声亮嗓,不但为人豪爽热情,谈起农业生产也信心十足。
看到家乡越变越秀丽,乡亲们的生活越变越富足,远赴新疆务工的段军善夫妇决定返乡创业。2018年,他们带着30万元的积蓄,回到家乡乐都区瞿昙镇段家村创办了青海省乐都区追梦家庭农场。
“流转了500多亩地,主要种蚕豆、燕麦、土豆、油菜、豌豆、青稞、小麦,土豆卖给粉条厂、豌豆卖给淀粉厂、油菜卖给榨油坊,剩下的基本上都拿来做了饲料,鸡、羊、猪的饲料钱就省了不少。”多样经营、种养结合、多种收益,让段军善家庭农场增强了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一年下来,追梦家庭农场种养殖收入纯利润20万元。“每年都在摸索,有适合的产业我们都想试一试。之前种的小油菜不耐旱,收成不好,今年改种大油菜。种过200棵花椒树、200棵香椿树,第二年全部冻死了。还试种了核桃树、樱桃树,都没成功。这几年没少折腾。”
偶然一次机会,段军善的妻子接触到了文冠果树。上网查资料、咨询“土”专家,段军善夫妇嗅到了文冠果树带来的商机。“耐寒耐旱,非常适应贫瘠的山地。有叶有花有果,叶子拿来制茶叶,花季赏花搞个生态旅游,果实榨油办个食用油料加工厂。”
段军善盘算着把村里的老老少少带动起来,做一个文冠果的生态旅游产业链。但他还是有些顾虑。“种树、办加工厂、搞生态旅游,这些都要过土地审批这一关。我们村山上山下都是基本农田,没有多少农村建设用地。眼下,我最急迫解决的就是建个土豆加工车间,增加附加值;修个羊圈,扩大养殖规模。可建设用地却迟迟申请不下来。”
家庭农场主们期盼,乡村振兴建设用地相关政策能够适当变通,逐步加大在信息、市场、技术方面的扶持力度,推进家庭农场有序健康发展,切实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