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创下新中国诸多“第一”的“四大金刚”上海电机厂、汽轮机厂等企业落户于上海市闵行区的江川。与之配套,街道兴建了一批工人新村,而这些房屋多为非成套房屋。目前,江川路街道仍共有非成套房屋居民6525户、共计244幢,建筑面积达40.3万平方米,占到了全区非成套房屋总量的61.93%。这些房屋不仅空间狭小、环境昏暗,厨卫还得多户合用,居民们改造愿望强烈。
蔡关良,今年79岁,一家四口居住在电四小区一户13.2平方米的小屋已经近30年。一开屋门,就是厨房兼过道,再往里是一间居室,屋内所有角落几乎都被充分利用上了,两张床占据了主要空间,对面还有一张饭桌,“实在是小,什么时候改造?”蔡关良的妻子郭林囡一边嘟囔着房间狭小憋屈,一边向电机新村第四居委书记陆宝根打听着“加扩建”的事。
“这是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居民楼,共有80户居民,两户合用一间卫生间。”电机新村第四居委书记陆宝根指着屋外刷着绿漆的合用卫生间,“一到冬天,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晚上出来上洗手间就受不了。”
40多年的岁月,让房屋逐渐老旧,而配套设施的先天不足,更让居民们生活越来越感到不便。“过去房屋漏水、卫生间的打扫、用水等矛盾占了居委会调解工作的一大部分。”陆宝根说。
“其他楼栋都在旧改,什么时候轮到我们”,这成了电四8号楼居民们最关心的问题。“旧房成套改造是一项精细的活,需要全楼居民百分之百的同意,我们居委挨家挨户讲解政策,帮助居民算好自家的经济账,也帮他们算好亲情账、人情账。”陆宝根说,“希望早点开工,居民们也能早点受益”。
目前,这栋楼已经有9成居民完成了旧房改造签约。
这栋老楼的对面,是已经完成改造的成套楼,在阳光下焕然一新。
5楼,64岁的虞国杰正在家里忙乎,虽说工程交钥匙还要再等几天,但虞国杰显然已经等不及,几乎天天都过来张罗装修。“不出一分钱,等于就能住上新房。”虞国杰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这套房是37年前,虞国杰的单位分房,“以前卫生间只有1个平方,还是两家合用,洗澡也没地方洗”,虞国杰回忆。于是,他把4平方米的厨房,变成全家人每晚洗澡的临时淋浴间,“厨房又要烧饭又要洗澡,实在是不方便。”去年居委启动房屋旧改征询,虞国杰毫不犹豫地第一个完成了旧改签约。
今年2月,这栋楼开始“加扩建”,楼的北墙整体向外拓宽了3.2米,平均每家增加面积10平方米左右,可以为每户辟出一间独立的卫生间,整个改造全部由政府“买单”。
今年5月,这栋楼还同步制定了加梯实施方案,在楼栋改造时预留了电梯井,同步推进征询、签约、设计、施工、验收,降低了居民加梯成本,减少施工影响,确保加梯和旧改工作无缝衔接。不久,虞国杰的“新家”也将成为电梯房。
目前,电四小区内同步施工的还有另外两栋。整个小区第三批旧改房共有5栋楼,259户居民享受到了“加扩建”政策。
“现在家里面积也大了,独立成套,生活肯定方便多了”,虞国杰对改造好的“新房”非常满意。“本来打算租出去的,现在都要装电梯了,这么好的房子舍不得。”虞国杰说,春节前,他们一家打算搬回来,重新回到这个熟悉“新家”。
江川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范斌说:“房屋旧改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街道从老旧住房实际情况出发,满足多方诉求,让老百姓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据了解,江川路街道的旧房成套改造工作起步于2005年,面对旧房改造中出现的多样问题、群众的矛盾诉求各不相同。江川路街道党工委一方面,坚持“不与民争利”与“阳光操作”并重,倾听群众心声和建议,另一方面,面对江川地区旧房基础、环境、条件不同的情况下,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形成了“拆落地”“加扩建”“抽户异地安置”以及“内部分隔”四种成套改造方式,确定“一楼一方案”,力求给居民更大空间、更多便利。
2019年起,江川路街道根据《闵行区老旧住房改造“2+2”行动方案》,将剩余未实施的非成套房屋分三批次全力、全速实施,2021年,他们正在攻克最后剩余的47幢房屋,这个任务已完成了九成,年底将基本完成所有居民的房屋旧改签约工作。
(改造前)
(改造后)
在过去的16年里,虽然经历多任班子,但街道党工委持之以恒,都认准了要办好这件事,将旧改工程“改”到群众心坎上,“造”出一个好环境,累计完成了197幢房屋的成套改造工作,建筑面积30.91万平方米,受益居民4867户,占建筑面积总量的76.7%。
范斌透露,江川路街道将在2022年底基本完成区域内所有的非成套旧房改造,让居民们居住得更方便、更舒心、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