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与国际货币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大金融思想沙龙”总第173期线上研讨会举办。与会人员就中美货币政策前景与展望进行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赵然在主题报告中表示,美国经济地位下滑,美元国际化程度下降,国际增持美债的热情下降,通胀新高和国际收支恶化等问题导致美元国际信用下滑,损害了美国核心利益。预期未来美元国际地位下滑将使美国货币政策自由度下降,美国货币政策目标侧重点将从内部均衡转向兼顾内外部均衡,抗通胀将成为美联储和美国政府接下来首要的目标。
西班牙对外银行亚洲研究部亚洲首席经济学家夏乐预计,在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大型经济体实力不断提高的背景下,美元国际地位受到冲击,进而导致美国货币政策更多地顾及全球影响,对于美国货币政策独立性与美元国际地位之间的关系应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则认为,大国通常都讲求货币政策对内优先,对外平衡是对内平衡后自然而然的结果,汇率政策很大程度上是大国次要的经济政策。因此美联储不会过多顾及政策外溢效应。美联储需要高度重视通胀问题,因通胀威胁美元本位将削弱货币政策独立性、影响美元信誉。他认为要注意美联储未来紧缩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美联储货币政策溢出效应依然很强。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朱孟楠也认为,美国货币政策较难实现从内均衡为主迈向内外均衡。它的一些痼疾如财政赤字、贸易赤字是其经济发展与长期政策失衡的结果。美元仍是国际货币,可以直接用于购买商品、对外支付和直接偿债,且美国消费经济规模庞大,不会特别关注逆差问题,未来美国仍然将主要关注自身利益。
专家们还就中美货币政策未来走向进行研判。
赵然认为,未来美国货币政策自由度将有所下降,中国的货币政策灵活性和独立性则将大幅提升;美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可能会纳入外部均衡,抗通胀会成为首要难题,中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将更侧重于内部均衡,稳增长会成为未来首要目标;未来美联储会加速缩减购债规模并加息,中国则可能开启一轮降息,但会遵循小步慢跑的原则,保持货币政策的适度稳健。
管涛强调,要关注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与国内用好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问题。未来中国央行抗通胀压力较小,宽松政策可持续更久,市场利率中枢可能下行,预计央行将采取降息降准及扩表等操作,更需关注的是汇率超调问题,主要表现为人民币对外汇率普遍升值,可能引发竞争力损失。中国要用好正常货币政策空间,避免掉入流动性陷阱和刺激资产泡沫。
夏乐指出,未来中美货币政策方向分歧可能给未来金融市场造成更大的不确定性。他预计,2022年中国可能会超预期降息,而美国加息可能不如预期。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指出,探讨中美两国货币政策时需要关注经济和金融结构差异与政策配合问题。在不同的经济和金融结构下面,货币政策会带来不同的影响。他认为,中国稳定的货币政策离不开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相互配合,这使得中国比较好地度过了疫情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并保持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2022年也会有相当大的空间和动员能力来有效实施好这两个政策工具,使二者共同发挥作用。但也要注意,中美两国面对不同状况,货币政策实施效果更加不确定。对于中国,尽管明年货币政策灵活性需要增加,但需注意不能留下后遗症、不能大水漫灌。对于美国,需要加大政策力度,防范因 “加大药量”而产生的后果如股市方面的风险。
朱孟楠表示,未来中国的货币政策依然会保持自己的特色。中国CPI相对较低意味着货币政策仍有较大空间。未来美国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将会减弱,但仍然会保持较强的冲击力。在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中,美元对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流动、人民币汇率和国内企业融资等都会产生影响,特别是一些“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的暴露,会使一些国家突破政策边界,加大风险转移,进而扩大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需要密切关注相关动态,防范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区域或全球范围的金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