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改革踏过35岁门槛
2021-11-30 记者 王井怀 梁姊 天津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位于海河之畔的天津开发区。资料照片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稳步增长、服务业持续恢复、高技术产业投资高速提升……近日,天津经开区1到10月主要经济数据出炉,各项指标成绩良好。作为1984年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3年前的天津经开区正面临着职场人戏称的“35岁门槛”:体制僵化、利益固化、动力弱化,“开发”的意味少了,“区”的意味多了。

  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第一批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设立以来,经开区、高新区、保税区等开发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引擎。然而记者发现,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诞生于“两头在外”发展环境中的开发区开始碰上“35岁门槛”。

  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开发区管委会越来越像机关。几年前的一项调查显示,东部某开发区从事一线招商的人员不足两成,个别开发区甚至不足一成。“这就意味着,大多数的人力都没有投向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一位开发区负责人说。

  “经过多年发展,全国各类开发区普遍面临问题。”佐佑管理顾问公司高级合伙人罗青华说,开发区的功能不专一,业务不突出,机关化严重。

  作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经开区在1997年至2011年连续15年在全国国家级经开区中排名第一,到2018年名次跌至第三。商务部公布的2018年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及部分单项排名情况显示,天津经开区在科技创新方面位列第10名。

  对于35岁的天津经开区来说,何以解忧?唯有改革。

  2019年2月起,天津市滨海新区逐步在天津经开区、天津港保税区、滨海高新区、东疆保税港区、中新天津生态城等五大开发区全面推开法定机构改革:取消行政事业编制,政府部门实行企业化管理。

  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人、岗、责三方面。

  今年1月,滨海新区再次面向全国公开选聘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截至此次招聘前,滨海新区已公开招聘管委会副主任36名。以副局级管委会副主任招聘为标志,滨海新区各开发区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原有的行政事业编制全部取消,变成“合同制工作人员”。多位专业人士认为,这是全国法定机构改革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砸铁饭碗”。

  一组数字显示,各开发区现有授薪人员1725人,较改革前减少132人;领导班子平均年龄年轻近6岁,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达75%。干部年轻化、专业化凸显,队伍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改革改出了一批特色部门。面对营商环境中的“三不管”问题,天津经开区成立兜底保障部门企业服务局,真正做到“别人不管的,新部门全都管”。此外,各开发区根据自身功能定位、产业特色而设置了汽车产业促进局、绿色石化产业促进局等服务对象明确的新部门。

  天津经开区改革后行政事业单位减少17个,专业招商部门从6个增加到12个。改革后的5个开发区招商引资和服务企业类部门占比超过80%,直接从事招商引资和服务企业的人员占比达89%。

  针对人员动力问题,滨海新区逐步实施“三考合一”改革,即将“班子考核”“绩效考核”和“督查考核”合并,充分发挥考核风向标作用,人员工作更加精准、科学。

  收入也拉开了差距。一位新组建部门的局长直言,改革第一年他的绩效系数是0.96,而副手是1.152,比他多出20%。“只要干得好,科员比科长赚得多,副的不比正的赚得少。”

  2019年底,天津自贸区管委会成为全国第一个开展法定机构改革的自贸区管委会。“天津自贸区这次法定机构改革很彻底。创新发展局是以企业法人登记、实行企业化管理、依照法定授权履行政府职责的法定机构,推行全员聘任和岗位绩效工资体系。”天津自贸区政策与产业创新局副局长曹正清坦言,制定绩效考核评价办法,更能激发人员的创新意愿和内生动力。

  三年来,天津各个开发区的发展活力得以释放。

  应聘天津港保税区管委会副主任的寇晓霜在上任头半年,经贸洽谈超过了3000次,相当于各部门每天接洽超过20家企业。上任以来,她带领团队凭借贸易数据梳理出强链补链的关键企业,马不停蹄逐一走访。这支“野战军”全员上阵,为地方经济蓬勃发展注入了鲜活血液。

  随之而来的是滨海新区良好的营商环境。2019年至今,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新增注册企业超过1500家,年均增速35%以上,其中,北京企业占新增注册企业的三分之一,将持续在集聚科技资源、支撑经济转型等方面发挥作用。

  经济的活力因改革得到释放。2021年1到10月,天津经开区工业总产值比2019年同期增长9.6%,规模以上商品消费额同比增长32.3%,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95.3%,前三季度规模以上营利性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3%。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矩形广告大

大灾之后 保险业遭遇理赔“大考”

大灾之后 保险业遭遇理赔“大考”

今年下半年发生的河南水灾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超百亿元的理赔额创中国保险史上单次自然灾害赔付最高值。

·“人才荒”困扰新能源行业 部分企业“地毯式”抢人

重塑产业版图 航运“巨轮”加速全球化

重塑产业版图 航运“巨轮”加速全球化

中远海运集团作为全球最大的综合航运企业,资产总额从2016年重组时的5930亿元上升到2021年三季度末的9508亿元……

·变“废”为“暖” 中国节能绿色保供马力全开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