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鲍莫尔病”成为颇受关注的经济热词之一。“鲍莫尔病”是著名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提出的一个经济现象。比较典型的是1980年前后,美国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达到60%以上,但美国的生产率增长速度却出现了持续下降。
鲍莫尔指出,由于各部门生产率不同,生产率增长较快的“进步部门”的工资上涨会带动那些生产率增长较慢的“停滞部门”工资上升,“停滞部门”提供同样产品或服务所需的生产成本价格因此提高,进而在整个经济中的比例越来越大,最终经济整体的生产率增长出现下降。相比于制造业,以劳动密集型和个性化需求为特征的服务业,难以实现规模化和标准化运作,生产率提升相对较慢,往往被视为“停滞部门”。当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不断上升时,往往会引起人们对“鲍莫尔病”的担忧。
过去十五年,我国服务业发展日新月异,众多新模式、新业态涌现,占GDP的比重从2006年的39.5%提高到2020年的54.5%,平均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从微观企业来看,以人均营业收入考察劳动生产率,我国服务业500强的人均营收从70.69万元增长到266.37万元,增长了2.77倍,同期制造业500强的人均营收从87.67万元增长到293.77万元,增长了2.35倍。服务业500强和制造业500强的劳动生产率都获得了大幅提升。尽管服务业仍旧低于制造业,但二者的差距正在收窄。这得益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很多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服务业态大力发展,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可以触达客户,“鲍莫尔病”的难题正得到缓解。
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和应用的今天,简单将一个产业划分为“进步部门”或者“停滞部门”是不科学的,将服务业和制造业割裂,提倡或者限制一个产业的发展都是不可取的。而且在一些产业发展中,不同的生产阶段以及研发、生产、销售和售后等各个环节有效协调不足,资源错配问题也会导致产业的发展效率和效益水平不高,生产率提升路径较为单一。当前我国经济正由制造业主导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并重转变,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也由简单的供需关系转向互为依赖和互为赋能的关系。比较而言,制造业企业的创新实力和经营效率更强,服务业企业则在盈利能力上更为突出。我们有条件也应该从全产业链高度出发,发挥制造、服务各自的优势,推进制造、服务各个环节的融合发展,以制造的高效率带动服务效率的提升,反过来专业化服务业的优势又促进制造生产效率的提升,进而推动“微笑曲线”实现整体向上跃升。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促进产业链整体效能的提高。
广大制造业企业要努力通过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规模经济等来提高传统制造活动效率,也要放眼整个产业链条,通过增加服务要素、创新商业模式的方式,发展服务型制造来提升产品附加值,不断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服务业企业要围绕制造业需求实际,在和制造环节强关联和共生中不断提升价值,有条件的企业也可以尝试依靠自身在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优势,向制造环节延伸,寻求全产业价值链的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