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产业绿色转型 企业提质增效
——青海国企改革观察
2021-08-23   记者 骆晓飞 西宁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地处青藏高原,受资源禀赋和市场要素制约,青海省国有企业主要以资源型、原材料型工业为主,产业结构长期偏重。随着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强,产业发展环境资源约束持续趋紧,青海主要国企传统的资源依赖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同时,产业结构单一、核心竞争力弱等矛盾日益凸显。

    为提升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近年来,青海省通过完善国资监管顶层设计和推进企业改革脱困等措施,鼓励引导国有资本围绕青海特色资源、优势产业做文章,走绿色转型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逐渐释放国有企业活力。今年上半年,青海省属出资企业总体呈现收入持续增长、经济效益大幅扭亏为盈、资产规模同比持平、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等特点。

    解困疏堵“盘活”传统优势产业

    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盐湖股份”)是目前我国最大的钾肥工业生产基地,“十三五”期间,累计生产氯化钾2600万吨,为支撑我国钾肥自给率接近60%做出了巨大贡献。过去10多年来,盐湖股份坚持发展循环经济,先后实施化工一期、化工二期、盐湖提锂和金属镁一体化项目等产业链延伸项目,实现了多领域、跨行业发展。然而,受市场、技术和资金等多重因素影响,2017年起,盐湖股份出现了连续亏损。

    2019年,为彻底摆脱经营困境和债务危机,盐湖股份开展重整,将具有产业优势、盈利较好的钾肥、碳酸锂等板块与低效亏损的金属镁、化工等板块彻底分离,由优质板块承接债务并实施市场化债转股。2020年4月重整计划完成后,当年氯化钾产量达到551.75万吨,全年销售644.9万吨,同比增加42%;碳酸锂产量13602吨,比上年增加2300吨。

    “盐湖股份的重整,可以说满足了债权人、股民和股东等各方诉求,兼顾了多方利益,不仅仅实现了好坏分离,关键在于使企业得以聚力于钾肥和碳酸锂主业,进而释放原本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青海省国资委规划发展和产权处处长孙守立说。

    坚持问题导向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改革原则,直面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痛点和难题,大力调整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进而推动国有资本向优势资源、优势板块和关键领域集中,是2016年以来青海国企改革的重中之重。

    青海省国资委企业改革处处长田勇介绍,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以来,青海省已经完成处置“两非两资”(非优势产业、非主营业务和低效资产、无效资产)存量清退企业41户,处置“僵尸企业”33户,治理亏损企业7户;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106户二级企业实现混合所有制改革,累计引入非国有资本3.75亿元,有16户企业非国有资本持股比例超过三分之一,实现了股权多元化,企业股权结构进一步优化。

    与此同时,青海逐步建立和完善国资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形成了以《青海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指导意见》为统领,以全面深化省属出资企业重点改革工作实施意见、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等20多个配套文件为支撑的国资国企改革政策体系。

    “国资国企改革,有力推动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国有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防风险、惠民生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逐步落实,青海重点国企负债结构得到有效改善,生产经营逐步好转,企业经营管理进一步规范。”田勇说。今年上半年,17户省属出资一级企业的从业人数接近5万人,有5家企业上缴税收超过1亿元,其中盐湖股份上缴税收7.74亿元。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青海省国资委监管的17户一级企业,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23.5亿元,同比增长18%;实现利润73.66亿元,同比扭亏为盈,增利105.33亿元。

    “绿色”转型释放比较优势

    长期以来,青海国企产业以钢铁、化工、煤炭和冶金等重化工业为主,资源性、基础性行业占国资监管资产规模的七成以上,而农牧、文化旅游以及生态友好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成长性产业不足。这样的布局和结构,与青海作为“三江之源”承担的生态保护职责之间,存在突出矛盾。

    为破解这一深层矛盾,在近年来的国企改革中,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青海国有资本布局调整的着力点。

    2016年成立的青海迅达冷链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起初以单纯的冷藏运输为主,由于冷链资源缺乏整合,经常面临“吃不饱”困境。2018年,通过国有资产整合,这个企业和青海省农牧业龙头企业——三江集团优势互补,合作打造集商贸和物流于一体的绿色有机食品输出平台,成功实现转型。

    “青海作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发展有机农畜产品具有独特优势。但是一直以来,从农产品的生产、畜牧养殖到深加工,再到冷链物流,没有形成畅通的产业链条。”青海迅达冷链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峰说,借助国企改革整合资源,围绕服务特色农牧产业做文章,既为企业发展壮大找到了一条路,也反过来推动了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汪峰告诉记者,公司目前业务涵盖食品检测、冷链干线运输、仓储加工、城市配送、生鲜产品批发配送以及线下线上特色农牧产品市场的开拓,其中农畜产品的干线运输已延伸到国内10多个大城市。“打造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下一步还需要通过平台统一特色农牧产品的生产、加工标准,提升质量和品质,打响青海绿色有机品牌。”

    “十三五”以来,青海依托资源比较优势,按照产业纵向延伸、横向耦合的发展思路,一方面加快改造提升盐湖化工、有色冶金、能源化工等产业,构建起盐湖资源综合利用、锂电等8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另一方面鼓励和引导国有资本向生态农牧、文化旅游、清洁能源等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初步形成了有机畜牧业、生态旅游业和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各产业相互依托、协调发展的格局。

    以有色金属和盐湖化工产业为主的西部矿业集团,是青海省唯一的一家中国500强企业。2017年以来,西部矿业抓住国家放开食用盐专营政策的机遇,大力推进特色盐湖工业与文化旅游业融合,不仅成功打造茶卡盐湖“天空之镜”旅游品牌,而且借助旅游品牌发展“大青盐”精深加工、民族文化工艺品等产业,形成“盐湖工业+旅游+服务”融合发展模式。同时,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延伸方面,以新工艺新技术为引领,全面实施矿山冶炼生产工艺技术改造升级,初步构建起了矿冶炼循环经济体系。

    2016年底,西部矿业整合资源成立独立的二级企业——西部矿业集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受益分享机制等措施,激发创新动能,为高原地区有色、黑色和盐湖化工等矿产资源、资源综合利用搭建技术平台。

    “围绕矿山冶炼中的有价元素回收、节能降耗和废渣利用等课题,仅2020年和2021年,我们组织的215个项目被列入集团科研项目计划,投资8亿多元。”西部矿业集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训青说,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西部矿业锌业分公司每年减少锌冶炼危险废物渣8500吨,玉龙铜矿V号矿体选冶生产工艺中酸耗降低了一半。目前,西部矿业下属的锡铁山铅锌矿公司,全年废水回收利用率达到90%以上,矿山的回采率也提高到90%以上,尾矿实现了零污染排放。

    “以科技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传统产业向循环利用、低排放转型,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田勇说,立足青海生态地位和资源、产业特点,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和绿色农畜产品输出地,国资国企应发挥主力军作用。

    深化改革仍有努力空间

    《青海省国有资本“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提出的国资改革质量效益目标是:到“十四五”末,省属出资企业整体资产总额年均增长5%以上,营业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利润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同时全省国有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

    国企改革走深走实,推动国资国企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竞争力,产业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效,有力促进了青海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不过,受访人士认为,随着改革深入,青海国有企业尚有进一步努力的空间:

    第一,国资监管方面,需尽快建立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的体制机制。

    第二,降低国资整体负债水平,增强国有企业盈利能力。

    第三,提升产业集中度,加强特色优势产业规模效应。

    第四,优化整体金融环境和信用环境,拓宽资本运作空间,夯实金融对实体产业的服务与支撑。

    与此同时,还要着力于从根本上补短板和强弱项:

    首先,进一步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国企股权多元化改革,形成不同利益主体的相互制衡关系,促进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按照市场规律有效运行。

    其次,立足既有产业基础,鼓励和引导国有资本整合资源,通过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传统优势资源产业做大做强;推动国有资本向清洁能源、生态旅游、有机畜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集中,进一步深化国有资本的战略布局调整。

    此外,进一步理顺国资监管部门、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和实体企业关系,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同时,建立健全国资国企投资管理制度,通过科学编制投资计划、强化风险评估,构建起从监管部门到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矩形广告大

陕西安康:聚才引智助推高质量发展

陕西安康:聚才引智助推高质量发展

受困于区位、交通、经济发展等条件限制,地处秦巴山区的陕西省安康市人才吸引力和聚集力不强。

·全民健身催生互联网“+”运动新风尚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