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硬化路从山沟里延伸到同心县预旺镇贺家塬村村口。(记者 王鹏 摄)
1937年,一本名为《红星照耀中国》的书风行欧美多国,中国共产党及其创建的革命根据地首次进入西方人的视野。在这本书中,作者埃德加·斯诺将近1/3的篇幅给了宁夏中部干旱带上的一座小县城豫旺县(即今天的同心县),并如此记录豫旺县当时的贫困情况:“70%的农民欠债,60%的农民靠借粮糊口。”直至几年前,这里仍是宁夏西海固最为贫困的县区之一。
近年来,一场脱贫攻坚战,让这座西北旱塬的千年小城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10余万贫困人口终结苦难记忆。草畜、枸杞、圆枣等几大富民产业源源不断“输血”,路、电、网等基础设施完善打通销路,闽宁协作的海风劲吹。同心县已彻底脱胎换骨,正吹响乡村振兴新的号角。
产业革命擦亮脱贫“利器”
1936年埃德加·斯诺踏上同心这片土地时,这里还叫豫旺县,是彭德怀率领的西征红军大本营。从豫旺堡镇前往豫旺县城的路上,他看到“高高的平原,到处有长条的葱绿草地,点缀着一丛丛高耸的野草和圆圆的山丘,上面有大群的山羊和绵羊在放牧啃草”。
同心县曾经水草丰美,牛羊养殖历史悠久。后来无节制的开垦放牧导致生态环境极度恶化,2003年宁夏在全区实施封山禁牧,放养改为圈舍饲养。然而,同心人祖祖辈辈养牛羊,为何仍摆脱不了贫困?关键在于养殖方式太落后。
近年来,同心县引进龙头企业,一座座现代化农业产业园拔地而起,经过一场科学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的理念“洗礼”,当地传统养殖方式发生颠覆性变化,牛羊成了同心人的增收“利器”。
走进同心县麻疙瘩村杜泊羊产业园区,“熊猫色”的杜泊羊正埋头吃草,令人惊奇的是杜泊羊块头看起来比普通羊大很多。据园区负责人雷灿煌介绍,一只成年杜泊公羊体重可达120千克,出肉率比普通羊高出20%,而且园区引进蛋白含量高的高效牧草巨菌草,羊增肉更多也更快。
去年园区建成以来,已带动周边合作社、农户养殖杜泊羊8000余只。“我们免费培训农户科学养殖,统一防疫、饲草等,并以高于市场价每千克两元的价格统一回收农户的羊,最终实现农户增收、企业发展的双赢。”雷灿煌说。
引进西门塔尔肉牛、研发枸杞原浆产品、种植富硒芦笋……现代农业革命还在持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村一品”有力带动农民增收。如今,同心县14万亩鲜红欲滴的枸杞即将迎来采摘,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23万头和190万只,同心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6000余元增至去年底的1.1万余元。
一“路”通而万事兴
80多年前,斯诺乘坐一辆“破败不堪”的火车从北京到达西安后,主要靠骑马和步行,穿梭在陕甘宁边区的黄土高原间。他从陕西保安县(今志丹县)到宁夏豫旺县,就用了整整两周时间。
贫困地区穷在“路”上,位于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同心县更是如此。脱贫攻坚以来,同心县“行路难”的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截至目前,全县通车里程已超过5000多公里,实现了硬化路村村通,有些村的水泥路都通到了农户家门口。
“爬了一辈子沟,再也不用爬了!”同心县马高庄乡沟滩村70多岁的马德川还记得,过去进出村子要爬一条深30米、宽近250米的城阳沟。村里种的马铃薯、西瓜等经济作物品质很好,却因为交通不便、农资运费高,很难卖个好价钱。
2016年,城阳沟大桥建成通车,只需1分钟就能横跨“天堑”。次年,商贩的大货车直接开到了村子的田间地头,他家一亩马铃薯增收了五六百元。
畅通的路网极大地促进了农产品运输和交易。与此同时,一条条“网络之路”悄然在乡村大地铺展开来,帮助同心县农产品搭上电商销售的“高速列车”。
在同心县“大美同心”消费扶贫电商平台展销中心,展柜上各类农特产品包装精美,直播间里主播正在卖力推销同心枸杞、圆枣、小杂粮等农产品。平台自2019年底运行以来,全县涉农龙头企业、合作社近30家入驻,上架同心县农旅特产300多款,累计销售订单达30万单,销售额达1.6亿元。
据“大美同心”平台负责人马晓峰说,平台建立了完善的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体系,整合全县特色农产品,以“线下展销、线上下单”的方式实现产品销售、平台引流,打造线下“县—乡镇—村”三级服务门店,目前已辐射10个乡镇40个村,带动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超过4000人。
“借助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还有中国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消费扶贫商城,同心县的优质农产品可以卖向全国。”马晓峰说。
脱贫战场“兄弟连”
西征红军解放豫旺县后,立即取消一切苛捐杂税和欠债,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护。斯诺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是:“共产党为穷人打天下。”建党百年来,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未改。
在全国脱贫攻坚战的大格局中,除了中央对贫困地区“自上而下”的扶持,东西部扶贫协作发挥了重要作用。自1996年福建与宁夏建立对口帮扶关系,同心县战贫多了一支“兄弟连”。
在位于同心县工业园区的宁夏闽兴香业有限公司制香扶贫车间里,空气里满是沉香特有的味道。2019年,经过招商引资,来自“中国香都”福建永春县的企业家张连兴把制香产业链搬到了同心县,建成宁夏首家制香厂,满负荷运转时可带动100余人就业。
“同心县劳动力资源丰富,气候干燥,很适宜制香,我们的产品主要出口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张连兴说。
沙嘴城村的禹鲁已经是一名熟练工,她神情专注地提起两条线香,插入模具的小孔逆时针快速转动,3秒钟一片盘香制作而成。“刚开始手一提香就断了,现在我手快,计件一个月能拿3000多元工资。”她说。
过去为了养家糊口,禹鲁和丈夫在内蒙古搬砖、在青海摘枸杞……一年至少有半年外出打工,季节性务工需要不停转场,两人经常居无定所,只能把两三岁的女儿留给老人照看。
“工地上忙,有时中午饭都吃不上,想娃时只能晚上微信视频,每次女儿哭着问妈妈啥时候回家,我都特别心酸。”而现在,她每天早晨6点起床,给娃做完早餐后骑电动车上班,挣钱顾家两不误。
20多年来,大量的资金支持注入这片红色土地,一批批东部发达地区的企业在同心投资建厂,既方便了群众就近务工,也为同心县未来县域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和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