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6日正式开通的太原地铁2号线,是山西省首条地铁线路。尽管太原地铁建设起步晚、规模小、发展慢,错过了高速发展期,但赶上了高质量发展期,没有包袱、没有负担,一张白纸好绘蓝图。通过对标一流、创新引领,太原地铁挖掘后发优势,探索弯道超车。
“相当于一次性建设了两条地铁”
全国第一个首条线路即采用全自动运行的城市、全国首个承载全自动运行系统的云计算平台、全国首条线路所有进出站闸机全部采用基于人工智能的人脸识别技术……太原地铁2号线沿途经过大型居民区、高科技园区、繁华商业区,是一条极具特色的交通干线,一个个“第一”,为太原市民打造了舒适、快捷的乘车体验。
市民走出太原市轨道交通2号线缉虎营站。记者 杨晨光 摄
“我们最担心的就是,建成一条崭新的落后地铁。”太原市轨道交通发展公司董事长白晓平说,“一张白纸”为系统谋划、超前谋划提供了广阔空间,但如果止步不前,很快就会沦为“后发劣势”。
走进地铁站,最显眼的当属闸机上的人脸识别系统和自助售票机。记者现场做了一个测试,进站时,将脸部对准闸机上的人脸识别设备,“嘀”的一声,即可快速通过。乘客无论持哪种票进站,最多1.5秒就可通过一人,1分钟可通过40人左右。
“相当于一次性建设了两条地铁,除了现实中的地铁,还收获了一条数字化的虚拟地铁线路。”白晓平说。所谓“虚拟地铁”,就是BIM(建筑信息模型)、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的集成应用。
白晓平说,从设计阶段开始,就要求各供应商在提供设备的同时,提供相应的数字模型,包括每个部件的材料、规格、厂商等信息,实现以运营为导向的全寿命周期BIM技术应用。其优势在于实现设施设备的可视化、智能化,这将大大便于今后对地铁线路的资产管理、应急管理、健康管理等运维管理。
此外,太原地铁积极引进各类管理和技术人才,建立两个院士工作站,创立“5G应用联合创新实验室”“轨道交通综合创新中心”,召开“区块链技术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论坛,筹建山西省低碳创新联盟,探索开展碳交易、碳金融等,推进地铁绿色节能发展。
淡化商业广告,打造网红打卡地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资源经营2019年年会数据显示,受新媒体冲击,国内主要城市地铁广告收入下滑,平均降幅超过30%,一些城市地铁八成灯箱广告空置。对于起步晚的太原地铁来讲,传统商业广告的路子走不通了。
太原地铁顺势提出“淡化商业广告”的差异化竞争目标:利用地铁公共空间,依托山西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以文化消费驱动为核心,探索全新的“文化+旅游+艺术”模式,把地铁车站和地下区间打造为一个个自带流量的网红打卡地。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游山西就是读历史。太原地铁以“华夏古文明、山西新时代”为主题,邀请中央美术学院对地铁线路进行文化艺术规划,全方位展示山西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同时,聘请著名城市艺术家、策展人、文化学者作为顾问,搭建“一带一路”文化驿站,启动山西文化传承与创新工程,寻求国际合作机会,进一步提升地铁空间的艺术品位。
太原地铁2号线全线车站装修以“寻梦晋阳”为主题,装修造型提取了中国古建筑的结构和色彩元素,结合车站空间特点,以“暖黄灰”作为空间的主要色彩格调,打造“秩序、逻辑、大气、舒朗”的空间氛围,在保证简洁大气的前提下,展现地方特色文化。
在此基础上,太原地铁通过开发手机App,利用高科技手段和互动体验方式,对厚重历史文化进行轻盈表达,以此实现细分广告市场、加大文旅客流输送等目标,探索良性“造血”机制,反哺轨道交通运营资金。
自我造血,拥抱市场机遇
除了建设运营,地铁公司还承担着城市更新、便民服务、旅游开发、文化传播等功能。立足于城市综合运营商的战略定位,太原地铁主动断奶、自我造血,在跨界互联中拥抱市场,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用好政府资源和市场资源,确保地铁沿线和场站周边土地增值效益和物业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太原地铁积极对接资本市场,以创新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早在2018年5月,太原地铁就已启动商业联盟建设,与地铁沿线18个行业60余家知名企业达成“跨界互联,创建龙城新生活”的战略共识,共同构建全新商业生态系统。
据了解,这一商业联盟将围绕市民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消费需求,搭建消费场景实验室,借助地铁导入数据流、商业客源流的优势,引导市民由传统的单一消费者对单个商家的消费模式,转变为单一消费者对整个联盟的高频消费模式,在为市民提供实惠的同时扩大商机。
“就像串珍珠一样,今后太原地铁在整合沿线商业、文化产业,乃至装备制造、科技创新等领域都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白晓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