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的成都东郊记忆。 |
成都东郊记忆内部建筑。 |
成都东郊记忆内部建筑。 |
老车间,水塔,烟囱……众多工业遗址的元素,构成了别有韵味的游览胜地——成都东郊记忆。20世纪50年代开始,这里成为我国西部工业企业的集聚区。时代变迁,随着工业企业外迁,工业基地的老厂房一度被废弃遗落在城市一隅。伴随着文旅产业的兴盛,这些工业遗迹浴火重生,变身为文旅融合的新地标,改建成现代文创产业新型园区。
合理改造,历史遗迹加入文旅基因
2009年开始,成都市利用东郊老工业区中的工厂旧址,将部分工业特色鲜明的厂区作为工业文明遗址予以保留,并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打造成音乐产业基地,也就是如今的东郊记忆。利用工业遗址发展创意经济,老旧厂房“长出”新经济:创智天地、创意大院、影视聚落等主题聚落,将老旧厂房打造成创意工坊。
走进园区的西大门,门边满是铁锈的圆形高炉上方立着挥手向前的乐团指挥塑像,高大的烟囱、生锈的铁管、各种各样的雕塑,营造出光怪陆离的视觉效果。火车头广场是园区内工业气息尤其浓郁的地方:一台蒸汽机车拖着几节绿皮车厢,静静地等候在铁轨之上,隐没在厂房内的车身仿佛随时都会鸣笛向前。
“我们努力做到修旧如旧、旧房新用。”负责东郊记忆工业遗址改造工程的中建三局项目负责人谷青峰告诉记者,为了完整保留这里的工业记忆,东郊记忆聘请了国内知名设计师把各种构造复杂的厂房改造为商业用建筑,重点对苏式红砖厂房和具有工业符号的烟囱管廊等历史遗迹进行了保护性改造。
经过改造,工业建筑的魅力在东郊记忆得以完整保留。跨度24米、高16米的大车间,被改造成了影院和剧场;直径16米的氢气罐被打造成了视听空间;多夹层、多管道的厂房,化身为艺术展示殿堂;烟囱、传送带、锅炉也经过改造成为音乐酒吧的组成部分……怀旧和时尚的艺术气息在这里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文创企业、剧团等也都纷纷选择在这里落户。
政策引导,市场机制带动新兴产业
在东郊记忆“脱胎换骨”的进程中,其所在的成华区引入文创市场主体,实施功能再造和内容植入,挖掘品牌、文化和经济价值,同时在后期开发效益方面探索利益协调机制,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鼓励企业主动实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
“东郊记忆是以运营为基础的,多元化让这片区域充满活力。”东郊文化管委会主任马健伟介绍,东郊记忆的自我造血在文化创意领域非常重要,只有获得市场认可,这类工业遗址旅游的模式才能长期持续。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最近几个月的营业额已经逐渐攀升。”东郊记忆繁星戏剧村剧场负责人樊星表示,现在这里的人气越来越旺,地处城区的东郊记忆具有宝贵的旅游区位优势,这意味着潜力巨大的营收能力。
“这里的文创消费非常吸引人,我经常邀约好友参加各种活动。”资深动漫迷王烨是东郊记忆的常客,常来此处参观漫展的他表示要“吃遍这里的餐厅”。而动漫只是东郊记忆文创产业中的一环,作为发展电竞、音乐戏剧、影视传媒的文创聚集地,东郊记忆的线上关注度和线下客流量近年来不断创下新高。近两年来,东郊记忆的日均游客接待量已达2万人次,2019年全年共吸引国内外游客达735万人次。
深度相融,集体记忆助力体验经济
如今,东郊记忆声名远播。由于承载了成都近代城市发展历程和工业文明的痕迹,周边的文创产业正在往东郊记忆区域加速汇聚。目前,成华区制定出台《工业文明遗产保护利用规划》,加强对机车车辆厂等15处重点工业遗址实施保护性开发、示范性利用,计划在东郊记忆周边打造“城北古蜀留痕”“机车厂中国最美地铁站”等一批特色文化地标。
近期,东郊记忆已有西部文创之芯、中歌艺术城等重大项目签约,启动实施项目330个,累计完成投资约606亿元。接下来,东郊记忆将与中车集团携手,以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为目的,结合企业自主改造、旧城改造等方式推进工厂入园,使其与周边建成区域有
机结合、功能互补,为东郊记忆的工业文化再添加一笔浓墨重彩。
文旅产业如何在此聚集成势?在东郊记忆,文旅融合并非简单相加,而是深度相融。“这里将历史文化等集体记忆转换为场地、故事、体验项目,引发游客共鸣,打造体验经济。”成华区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目前通过机车厂“量子界数娱工场”等项目构建起的文化创意产业,提升了业态的层级,将加速提升这片区域的居住品质。
如今,成都东郊工业区第一批建设者已年逾古稀。有老人常回到东郊记忆,在曾经的老旧厂房或某个车床面前伫立良久:“我以前是旁边厂的,现在厂子没了,厂房还在,常回来看看真好。”人们对于城市的情感,常常始于它的繁华和休闲,却忠于它的历史和记忆,希望东郊记忆能永远为人们留存一份对逝去岁月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