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黄河之美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85岁高龄的原北方重工业集团主任设计师陈豪老人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我和我的祖国》。她和老伴,北重集团原科研所所长于正心几乎将一辈子都奉献在了“草原钢城”包头,都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如今山河无恙,国富兵强,听着老人深情洪亮的歌声,更加体会到了老一辈军工人的深深报国之情。
北重集团北方兵器城
“我们都是1935年生人,都经历了被日寇飞机轰炸,四处逃难的经历。这种经历刻骨铭心,从那个时候起就抱定了一个信念,以后绝不让我们再受别人的轰炸,再被别人欺负”,于正心说,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不约而同地都报考了当时的北京工业学院,即现在北京理工大学的国防专业,被分到了同一个班,毕业后又一同来到了包头。
1958年10月,作为当时国内火炮自动控制专业的第一批毕业生,陈豪和于正心来到了包头,没有厂房、没有设备,甚至没有树、没有草,几乎是在一片不毛之地上开始的工作,负责试制当时属于世界先进水平的57毫米口径和100毫米口径自动高炮。1959年,他们负责研发试制的高炮武器在国庆10周年阅兵式上亮相。
于正心、陈豪夫妇(右一、右二)
共和国第一辆主战坦克、第一门高射炮、第一枚原子弹和氢弹燃料、第一艘核潜艇燃料都诞生于包头。投身国防工业40多年,两位老人可以说是见证了中国武器装备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仿制到自主研发的全部过程。“最开始的57高炮和100高炮是仿制的,是我国火炮生产和研制的第一阶段”,陈豪介绍,之后两人开始了用57毫米高射炮技术改进成为舰炮,老伴负责舰炮的控制系统,自己负责生产定型和改进工作。研制成功后,该炮用在了当时的反潜护卫舰等舰艇上。“这可以算是我国火炮的第二阶段。”
1983年,于正心开始负责研制高性能、大口径、高膛压的反坦克炮。最终,我国自主研发的120毫米口径滑膛反坦克炮用在了我们自行研发的自行坦克歼击车上,也成为我国坦克采用高性能大口径滑膛炮的开始。“这是第三阶段,我们的武器装备从仿制、改进,到自主研发,水平不断提高”,于正心说。
被问到当时为什么从北京来到偏远的包头,“当时就是奔着专业来的,奔着这个厂来的”,两位老人表示,当时也没觉得生活条件艰苦,因为每天有很多事要干,根本没有时间想别的。“我们俩已经落后时代了,现在我国国防建设日新月异,我们感觉非常高兴和欣慰”,两位老人激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