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换的地标 不变的初心 _ 经济参考网 _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官方网站
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变换的地标 不变的初心
——深圳特区40年的“变”与“不变”
2020-08-18 作者: 记者 李晓玲 深圳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经过40年的快速发展,深圳已经崛起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同时享有“设计之都”“创客之城”等美誉。

  改革开放40年间,众多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地标”在深圳不同时期鲜亮登场,一个又一个“第一”彰显着特区深圳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特质,把这些地标串联起来,就是一部完整的深圳特区发展史,而追寻这些不断变换的全国性或地域性地标,背后不变的就是特区人锐意改革、勇往直前的初心。这些地标性建筑不仅仅是深圳特区的一张张亮丽名片,也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这片热土日新月异的变化和翻天覆地的巨大成就,彰显出中国始终不懈坚持改革扩大开放的决心。

在深圳市福田区拍摄的华强北步行街。记者 毛思倩 摄

  变迁的地标 升级的产业

  炎夏时节漫步华强北“中国电子第一街”,隐藏在林立的高楼间、只有20层高的深圳电子大厦一点也不起眼,谁能想到包括电子大厦在内的这一个个电子商城背后,就是亚洲规模最大的电子产品集散地。

深圳电子大厦 资料照片

  其实,从现在的角度来看,修建于1982年8月的深圳电子大厦,根本称不上是摩天楼。但彼时,深圳经济特区刚成立不久,位于深南大道上的电子大厦是深圳第一栋超过20层的“摩天楼”,是深圳之后众多摩天楼的“长辈”,具有地标性意义。作为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的第一高楼,深圳电子大厦在当时和之后很长一段岁月里,都担负着带动深圳电子工业的重任。

  华强北电子市场的由来,与改革开放后中国国门初开时的全球产业发展趋势有关。早在深圳经济特区筹备时期,电子产业就成为来料加工的主导产业,来自欧美日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电子产业资源不断向寸土寸金的华强北聚集。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就是凭借地缘优势承接了这些国际产业的梯度转移,以来料加工、来料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为主,才初步实现了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的转变。

  随着以电子和计算机为龙头的高科技企业及配套产业集群的迅速发展集聚,2007年10月,中国电子市场价格指数在华强北诞生,深圳也就此成为中国电子市场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华强北区域的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逐渐形成中国最大的电子市场,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电子第一街”。

  此后,深圳因势利导,抓住机遇不断深化改革坚持创新,紧跟时代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三来一补”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逐渐转向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现代物流和金融业,深圳的地标也随之不断变换。

  记者在深圳最热的三伏天来到南山区粤海街道,蓝天丽日下海风拂面,仿佛信步走入了现代建筑博物馆:造型各异的摩天大楼直插云端,从招牌上就能认出当今许多站在时代浪尖上的科技公司:腾讯、大疆、中兴、创维、TCL、大族激光、金蝶软件、深桑达、迈瑞、中国长城、海能达……这些随处可见、蜚声中外的上市公司,成为彰显深圳产业成功转型升级的亮丽地标,勾画出了特区新的天际线,深圳也从海防前沿的农业县一跃成为高科技引领的创新旗舰城市。

  可以说,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特区深圳从1979年GDP仅为香港1/172的边陲农业县到2018年GDP超过香港成为活力四射的一线国际化大都市,从“制造工厂”迈向“硬件硅谷”和“创新之城”,深圳这片改革开放的沃土又迎来新的历史机遇。

  城市定位和功能更新迭代

  得益于改革开放,1979年深圳被确定为我国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口号引领下,深圳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堪称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缩影。

  随着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两份重量级文件出台,深圳的定位从新中国第一经济特区跨越到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再到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携改革基因而生的深圳,站在了历史的新起点上。

  今年是深圳特区设立40周年,也是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关键节点。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和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担负着重塑开放发展新优势,增强区域国际竞争力,在更大范围内开展创新合作,推动形成国家全面开放新格局,丰富“一国两制”新实践的历史使命。

  从特区到大湾区再到先行示范区,随着城市定位和功能不断更新迭代,深圳的地标性建筑也几经变换,从以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建成的国贸大厦,到“亚洲第一高楼”地王大厦,到百层高、中国民营地产企业投资建造的最高建筑京基100,再到楼高660米,118层的深圳最高楼平安国际金融中心,如今,深圳的天际线由原来的“关内”慢慢转向“关外”转向深圳湾和前海。

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 资料照片

  今年7月公布的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规划,一经面世就引起众人关注。基地位于深圳市域核心地段,与香港隔海相望,自然景观得天独厚,城市门户形象突出,有“海上城市客厅”美誉。

  据了解,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也是目前深圳市规划等级最高的总部基地,整个基地总用地面积117公顷,规划总开发建筑面积约520万平方米,可吸纳就业人口约30万,将致力于构建集全球总部聚集区、都会文化高地、国际交流中心为一体的未来城市典范,打造世界级滨海城市天际线,展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努力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记者从深圳市国资委获悉,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将重点引进知名跨国企业、创新龙头企业和国际组织与机构,目前已经入驻招商银行、神州数码、碳云智能、天音通信、恒力集团、中信证券、恒大集团、中国电子、中兴通讯、欧加通信、万科集团、联泰集团等13家企业。截至去年底,片区固定资产投资额已达434.9亿元,其中仅2019年就完成投资近两百亿元。可以想见,不久的将来,一个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要求建成的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将会成为特区下一个耀眼的地标。

  始终不变的是初心

  城市是现代经济社会活动的主要载体,国家层面的竞争也越来越体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40年改革开放带动了中国城市化快速推进,中国城市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一座座现代化的城市拔地而起。深圳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跨越40年风雨历程,深圳汇集了全球英才,展现了奇迹般的城市发展史和奋斗史。瞬息万变的城市,变换得越来越快的地标,凝聚着几代特区人的共同记忆和情感共鸣。一个个地标性建筑,作为深圳最独特的名片,不仅见证了“中国建造”的崛起,也彰显出了“深圳速度”,这速度也是改革开放的代名词之一。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再到“深圳品质”,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为深圳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推动且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这些地标还见证了特区建设中所经历的一个个历史阶段,凝结着大时代变迁中深圳人的情感记忆,凝聚了城市精神和建设者们的豪情。如今重温这些特区发展的历史足迹,探索深圳积淀出的城市特色,更能展现特区人的奋斗精神和城市自豪感。

  天下恒变,唯变恒常。深圳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地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迁,很多地标如今都已逐渐退出舞台中央。但真正恒久不变的是特区人敢闯敢干敢为人先,求新求变勇往直前的初心。城市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地标,只有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和处变不惊、唯变不破,迎难而上的应变能力,才是真正的“不变”,这也是40年来特区人的精神特质。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全环节存堵点 高端医疗设备创新面临数道“坎”

全环节存堵点 高端医疗设备创新面临数道“坎”

多地医疗器械企业普遍反映,从产品研发、临床试验、注册审评到医院采购整个环节存在诸多堵点,制约企业技术成果转化、与进口产品抢占市场。

·珠三角制造业破“疫”前行突出重围

“西光所模式”C位力挺硬科技

“西光所模式”C位力挺硬科技

中科院西安光机所要与西安高新区一体化深度合作,共同打造拥有百亿元甚至千亿元产值的硬科技转化平台,为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助力。

·航天科技五院:“中国坐标”闪耀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