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疫情发生以来,金融业表现出很强的韧性,尤其是北京金融业实现增加值增速和占全市GDP比重大幅增加,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支撑。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国家金融管理中心有何优势,北京是如何解答这两个“中心”定位命题的?面对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北京是如何融合发展金融和科技的?日前记者就北京金融改革发展的热点话题专访了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霍学文。
记者: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赋予北京金融街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定位,如何解读这一新定位?
霍学文:北京具备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和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两大优势。北京是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大型金融机构总部、各类行业金融协会和重要金融基础设施所在地,北京金融业具有监管优势、市场优势、客户优势、人才优势、科技创新优势、公共服务优势、商务环境优势。目前,北京市各类持牌法人金融机构超过800家,外资金融机构(含分支机构、代表处)超过300家,金融业资产总量超过148万亿元,占全国50%以上。科技创新方面,北京科技资源密集,高校科研院所众多,两院院士占全国的一半,国家重点实验室占全国1/3,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接近6%,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北京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超过2.5万家,居全国首位,北京还有“中国硅谷”——中关村科技园区。
北京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科技创新中心,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渗透、叠加发展,推动了北京金融创新发展能力的提升。北京要按照中央要求,把金融街国家金融管理中心“提升、优化、办好”,提升首都金融发展质量,提升服务金融业发展的能力;优化首都金融布局,优化首都发展环境;管理好金融资产,防控好金融风险。
记者:在今年疫情背景下,北京金融业发展成绩如何?金融科技是如何赋能首都金融发展的?
霍学文:今年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产生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在各行业经营业绩下滑的情况下,金融业表现出很强的韧性,并且呈现逆势增长。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金融业GDP同比增长7.2%,上半年金融业GDP同比增长6.6%。北京金融业数据也十分亮眼,今年第一季度,北京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682亿元,同比增长5.5%,增速高于全市GDP增速12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2.5%,金融业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
金融科技是指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改造或创新金融产品、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等,推动金融发展提质增效,它在金融业发展中的作用愈发显现。近年来,北京通过建立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搭建了金融与科技资源融合的平台;实施金融科技“八一工程”,即一个规划、一个政策体系、一个示范区、一个产业联盟、一个研究院、一个“监管沙箱”机制、一个国际金融论坛和培育一批顶尖金融科技企业和领军人才,系统地促进了金融科技创新落地,助力首都金融高质量发展。
去年,我们举办了首届首都金融创新激励项目的评审,筛选出十个具有代表性的金融创新项目,每个项目给予500万的奖金,体现了市政府对金融创新的重视和支持。今年,我们将继续梳理金融创新领域的典型和示范,进一步培育、孵化金融创新项目,为首都金融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面向未来,我们要进一步促进金融科技创新在金融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一方面要加快金融科技公共研发平台建设,支持北京金融科技研究院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建立公共研发平台底层技术系统。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金融科技服务平台,构建专业化服务体系,促进金融信息整合和金融数据共享,北京市在这方面已经建立了全市可共享的金融大数据平台。
下一步,北京将高标准办好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等系列品牌活动,高起点举办全球金融监管科技峰会、成方金融科技论坛、监管科技50人论坛等特色活动,加强金融科技创新国际合作,以高水平的国际交往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科技中心注入新的动力。
记者:金融和科技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是如何融合发展金融和科技的?
霍学文:北京金融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激活各类要素和资源,而金融科技恰恰是有效配置、激活金融资源的最佳抓手。可以说,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渗透、叠加发展,推动了北京金融创新发展能力的提升。
一是大型金融机构不断通过金融科技拓展金融产品与服务,通过加强与科技企业的合作,优化审批流程,下沉服务,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二是科技企业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数据共享,设计、研发风控模型和问题解决方案,降低合规成本,丰富征信渠道,向金融企业输出科技能力;三是金融服务平台更加丰富,在科技的支持下,金融业数据共享不断提速,催生出一系列开放、共享的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平台;四是监管制度规则不断完善,经过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和科技手段的更加深度应用,金融风险防控能力进一步提升,规范了金融创新发展的方向,使金融创新进一步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原。
记者:科技在给金融业带来变革的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伪创新”和打着创新旗号的非法活动,如何做好金融创新治理?
霍学文:由于金融科技具有开放性和延展性特征,很容易风险外溢。而监管行为滞后以及非法金融活动增多,都会增加金融科技创新治理的难度。创新治理的核心就是要保护合规的创新,识别打着创新旗号从事不法金融活动的“伪创新”。
北京市在金融监管科技方面始终坚持早监测、早发现、早介入、早干预、早处置的原则,极早谋划探索形成了“1+3+N”的监管体系,建立了“五位一体”的金融风险与应急工作框架,实现挂图作战;建立了以自律监管为依托,以产品登记、信息披露、资金托管三大监管措施为核心,以行业大数据平台、托管平台、行业并购基金、行业风险处置机制为一体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北京还成立金融科技研究院,设立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示范区的理事会,聘请国内外专家参与金融科技的研发与治理,充分借鉴国际经验设立监管沙盒。
另外,北京市正在进一步加大金融消费者教育和保护的力度。例如,我们持续开展了金融消费者教育保护体系建设系列活动,简称“蜜蜂计划”,就是要联合各级金融监管部门、街道社区、金融机构、新闻媒体力量,构建多维度、多场景的金融消费者教育保护体系。
记者:北京在全国率先启动监管沙箱试点,这种监管方式有何特点?
霍学文:近年来,世界主要金融发达国家和地区通常采用监管沙箱方式,旨在放松监管限制,支持金融创新。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于2016年设立第一个监管沙箱,之后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印度、中国香港等近2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实施。去年底,央行在北京率先启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继2020年3月16日北京试点首批6个项目正式测试并向用户提供服务后,6月2日第二批11个项目向社会公示。
在设计机理和实施路径上,北京试点充分吸收借鉴了国际监管沙箱的经验,秉持中国特色,坚持以技术中性为基本原则、以遵守基本业务规则为重要前提、以防范金融风险为主要任务、以服务行业发展为核心理念,探索打造包容审慎的新型监管工具,在划定刚性底线的同时,设置柔性边界,给真正有价值的创新预留充分空间。
记者:金融开放是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北京在金融业开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霍学文:近年来,为支持国家金融开放政策落地,北京采取了十项政策,包括支持外资金融机构全面参与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支持外资金融机构率先享受金融领域培育扶持政策,对外资金融机构建立“服务管家制度”和登记注册“绿色通道”,全面对接各行业协会和国家金融基础设施平台等。
在本轮金融业开放中,北京已在支付、征信、证券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果。全球最大的征信机构之一益博睿在京落地并获得征信业务资格,瑞银证券成为新一轮金融开放后全国首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环球金融电讯协会(SWIFT)在京设立中国区子公司,万事达、VISA两大银行卡清算组织以及标准普尔、穆迪、惠誉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均在京设立子公司。
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没有使北京金融业开放受阻,反而使国际金融交流合作更加紧密,万事网联、橡树资本、高盛控股合资证券公司、中信保诚资产管理公司等外资机构都是今年落地北京,春华资本、东方汇里、桥水基金等机构也是今年获批参与北京市QDLP试点。截至目前,全市外资(含港澳台资)金融法人机构共计50余家,外资金融机构分支机构160余家,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200余家。
记者:今年疫情发生后,首都金融业如何支持复工复产、服务实体经济,金融科技发挥哪些作用?
霍学文: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为金融政策在北京落地提供服务保障。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在除夕当天北京金融监管局即建立了“金融服务快速响应机制”,通过“畅融工程”APP、微信工作群、“12345”市民热线等平台,广泛收集企业金融服务需求,与金融机构快速对接,形成覆盖全市的快速响应网络。举几个例子,新一代人工智能企业“旷视科技”通过“金融服务快速响应机制”完成了对接,解决银行授信6亿元;此外,我们会同市人才局等部门推出制定疫情期间人才金融服务政策,推出“人才贷”产品,银行信用贷款额度最高可达到5000万元。
二是加强引导。我们印发了鼓励地方金融组织支持复工复产、加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若干措施,重点是引导担保、小贷、典当、保理、融资租赁等地方金融组织靠前站位,发挥机制灵活、贴近小微的优势,在支持复工复产中实现“大作为”。据不完全统计,本市融资担保机构在疫情期间担保放款超过10亿元,支持企业超过140余家。北京农投小贷采取展期、续贷无缝衔接方式助力“三农”、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做到不抽贷、不断贷。
三是加强服务。为保障金融体系高效运转,我们全力支持金融业自身加快复工复产,包括做好金融业自身疫情防控、营造高效便捷营商环境、加大对金融机构的帮扶。在当前国际疫情扩散的时期,金融开放不止步,我们同样帮助解决金融机构来京发展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出台《北京市上市公司“钻石工程”行动计划(2020-2022)》,“钻石工程”就是要运用多种金融科技手段,覆盖企业成长全周期、上市挂牌全流程,打造以“钻石指数”为参照、以企业上市培育基地为载体、以资本市场服务平台为依托、以上市公司发展基金为支撑的“四位一体”资本市场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本市营商环境并提升企业上市服务体系。
疫情发生以来,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提速。我们开发了全国首个“基于区块链的企业电子身份认证系统(简称eKYC系统)”,其完成的企业信贷审核业务,企业填报数据项减少80%,审核时间节约40%,有效减少了疫情期间银行业务办理面对面接触的机会,为下一步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
此外,我们在去年海淀区政务服务窗口续贷中心的基础上,开设了全国首个线上首贷中心,对接政府公共数据信息,完善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评价,解决小微企业首贷难题。我们通过一系列金融创新打出了金融支持复工复产复业的组合拳,提高疫情冲击下首都金融体系的韧性,进一步促进金融和实体经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