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命不可挽救时,自愿、无偿捐献器官,让生命以另外一种方式延续,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每年的6月11日是中国器官捐献日,医院是开展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的一线阵地。6月11日上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举行了以“生命是一首歌”为主题的器官移植咨询义诊活动。
在活动上,一名67岁的老教授拿出自己的医疗卡,握着医生的手激动地说,“我一直想登记捐献器官,今天终于找到你们了。”
关阿姨希望能够成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者
我国移植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自2015年1月1日起,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成为我国器官移植供体的唯一合法来源,令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从此走上发展之路,取得了巨大成就。据统计,我国器官捐献、移植数量均跃居世界第二位,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与高度肯定。
据记者了解,从1995年开始,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已开始器官移植的临床应用技术。至2006年,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已完成肾脏移植手术72例,胰肾联合移植手术1例。2000年开始肝脏移植手术,其中2005年7月开展了广州地区首例亲体肝移植,患儿6月余,为当时全国年龄最小、体重最轻受体,目前已经健康成长近15年,是一名健康开朗的高一学生。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器官移植中心的专家团队
目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已获得心、肺、肝、肾四个大器官移植资质。
“从技术上讲,肾移植没有问题,已经做了几十年了,目前肾移植的水平已经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肾移植专家黄健教授告诉记者,“肾移植后一年的存活率达到94%-95%,相对于透析来说,肾移植的患者,生活质量会比较高,因为虽然透析可以把尿素氮、肌酐透析出来,但是肾脏具有内分泌功能,会产生促红细胞生长素,所以长期透析的患者往往贫血,出现脸色晦暗,皮肤粗糙等问题。这样看来,肾移植是一种非常好的治疗办法,未来做肾移植的患者会越来越多。”
肝移植后患者的存活率也很高。“对于良性的终末期的肝硬化,特别是早期的小肝癌病人进行肝移植后,5年生存率在85%以上,10年以上也有70%以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刘超主任说。
不少年轻人也来咨询器官捐献、移植的事宜
现场咨询登记,相信会有更多人参与器官捐献
在本场活动中,不少市民前来咨询人体器官捐献的事宜。一名67岁的老教授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她拉着孙逸仙纪念医院移植中心办公室主任丘小红的手,心情十分激动,“我一直想要捐献器官,但是不知道找哪个单位。”
据记者了解,这位关阿姨是广州旅游商务职业学校的老教授。她说,“国家培养了她几十年,自己能做的就是以自己的力量帮助其他人。她还要把自己的一帮老朋友都叫来做人体器官捐献的志愿登记者。”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刘超
刘超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没有器官捐献就没有器官移植,作为一名器官移植医生,特别感谢这些器官捐献者和他们的家人,因为没有他们的大爱,也没有这些器官在其他生命的延续。这些年来,大家逐渐接受了这些理念,今后参与捐献的人会越来越多。
据了解,目前解决我国器官移植发展的关键是供体。据统计,我国一年有200万肾功能衰竭的患者,但供体比较少,每年大概只能满足1万人做肾脏移植的需求。而有幸获得供体的患者和家属,对捐献器官的人员充满了感激之情。
刘超教授团队进行肝移植手术 图/医院提供
在活动上,一名接受器官移植手术患者的家属来到现场,她告诉记者,自己一家四口全依赖老公养家糊口,两个儿子都还很小。没有想到长期患肝炎的老公,出现爆发性肝衰竭合并门静脉栓塞,腹痛腹胀,在医院进行紧急手术治疗。
由于凝血功能极差,在手术前还出现消化道大出血,情况十分危急,在多次血浆置换后终于等到肝源。在5月31日,38岁的罗先生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接受了肝移植手术。“移植之后,整个人精神状态很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太太很高兴。
刘超主任说,肝移植手术十分顺利,罗先生康复情况也很好,预计近期将出院。罗先生移植后就相当于获得了重生,获得了一次新的生命。
据记者了解,2020年以来,在疫情期间医院曾一度暂停器官移植工作,在4月份才得以重启。截至目前,器官移植中心已为28名器官衰竭患者带来了新生。就在6月11日活动当天,就有3例移植手术,1例肝移植,2例肾移植。
郑俊猛教授(左一)心脏移植专家团队接受媒体采访
根据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的数据,截至2020年6月3日,全国共实现捐献29234例,捐献器官84810个,捐献志愿登记2079369人。
当生命不可挽救时,自愿、无偿捐献器官,让生命以另外一种方式延续,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器官捐献志愿登记,是一种爱心表达,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体现了对器官捐献的支持态度,能带动更多人加入到器官捐赠倡导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