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黄洁夫,在近日举行的第四个“中国器官捐献”主题活动日中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近几年我国公民志愿器官捐献数量每年都在稳定增长,支撑了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发展,但我国移植事业发展仍存在三大瓶颈,如果能得到解决,我国有望在未来两到三年迈向世界器官移植第一大国,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亮点。黄洁夫指出,器官短缺、器官移植的费用可及性和器官移植医疗服务的能力(医院与医生)不足,是目前妨碍器官移植事业发展的三个主要难题。
黄洁夫介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在我国一直高效顺利进行,在国际上影响很好,获得国际移植界相关专家高度评价。“除了我国的肾、肝、心脏、肺等器官移植工作正常进行以外,我们按照高选择性和高防护性的要求,在疫情期间为6例终末期新冠肺炎肺纤维化病人进行了肺移植。”黄洁夫告诉记者,新冠肺炎病人所有费用由国家承担,120万元左右的器官移植费用也包括在内。
据悉,器官移植是挽救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的重要医疗手段。目前,每年因终末期器官衰竭而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约30万人,每年器官移植数量仅约2万例,仍存较大缺口。自2015年1月1日以来,公民逝世后志愿器官捐献成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合法渠道。黄洁夫介绍,2015年我国实现了2775例公民身后器官捐献,此后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0%左右,到2018年是6300多例,再加上每年公民活体器官捐献,每年可做两万多例移植手术,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器官移植第二大国,移植技术水平已在世界处于前列,但离人民群众对移植医疗服务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器官移植发展瓶颈涉及三个问题。”黄洁夫表示,第一个是器官来源问题。“没有器官来源就没有器官移植,需要做移植和实际得到移植的人数差距很大,全世界都面临这个难题。”
第二是经济问题。“器官移植可谓临床医学的宝塔尖,所需的设备、耗材、药品都是高科技且价格不菲。”黄洁夫表示,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各地情况存在差异,器官移植的免疫药物已经纳入医保,但移植手术的费用在许多省市仍然没有进入医保目录,没有覆盖,不少患者缺乏经济支撑。
第三是移植医疗能力不足,可做器官移植手术的医院与医生数量不够。目前全国共有173家医院可以实施器官移植手术,但实际需要300多家医院。器官移植是“高精尖”手术,医生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由于我国2015年才实现公民身后自愿捐献,才能系统地培养医生与增加移植资质医院,现在可做心肺移植的医生和医院数量还存在很大缺口。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黄洁夫 图片来源: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
在黄洁夫看来,这三个问题叠加,导致器官移植供需矛盾突出。2018年,在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COTRS)中登记的等待实施器官移植手术的病人有6万人左右,但当年实际实施的器官移植手术数量是2万例左右,也就是大约每3个需要做器官移植的病人中,只有1个人能做手术。如果能解决经费和能力问题,每年则应该实现更多一些的手术。
“我相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化,服务能力增强,估计我国在未来几年之内能达到每年五六万台器官移植手术。”黄洁夫同时也表示,未来可实施器官移植的医院、医生数量将逐步提升,排除经济影响因素,器官来源可能更短缺。所以希望有更多公众了解器官捐献和移植事业,加入到器官捐献者、志愿者队伍中来,共同推进这项延续生命的大爱事业。
“器官捐献是生命的接力,是生命挽歌的升华。”黄洁夫说,今年的“中国器官捐献”主题活动日将“生命是一首歌”定为主题,就是向全社会讴歌这一爱心的奉献。“一个生命逝去,但是因为爱心和理念的升华,变成几个人新的生命在阳光下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