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19.56%降到2019年底的1.48%;从2016年到2019年底,4年内共减贫6.59万人。2020年5月,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毛南族已实现整族脱贫。
毛南族是全国22个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少数民族之一。广西环江县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国近10万毛南族人口中有6.45万人生活于此。
从穷山恶水到青山绿水,从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到幸福小康、美丽家园,一路相伴,林业以其独有的绿色力量影响着这个深藏大山的多彩民族。
图为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下塘村,毛南族村民在管护种植的中草药。(记者 陆波岸 摄)
机制扶贫长效接力
我国60%的贫困人口、80%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分布在山区、林区和沙区,林草生态扶贫一直是脱贫攻坚战役的重要战场。
“对贫困县的帮扶联席机制,原林业部从1987年就建立了。除了政策、资金、物资和技术,选派干部挂职的人才帮扶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一直延续着林业扶贫机制,每两年就有一批挂职干部派出,至今已有30多年。我是首批到环江的挂职干部之一,主要负责九万大山的定点扶贫。”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党组成员肖兴威对环江感情至深。
“当时,广西河池的环江、罗城,柳州的三江、融水,桂林的资源、龙胜;贵州黔南州的荔波、独山,黔西南州的雷山县;云南的楚雄、怒江州怒族自治县等都是部里的扶贫联系点。环江先后有十多人挂职,多的时候一批4人,加上在罗城和我们在河池市级挂职并重点联系扶贫定点县的人,仅河池就有30多人。”曾在河池挂职的原国家林业局林改司巡视员安丰杰对河池念念不忘。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没钱没力就出主意。多年来,林业挂职同志情系环江、情系罗城、情系河池,将这里的经济发展当作自己家乡的事来谋划,也把环江人当作自己家人。无论是政策倾斜、资金扶持,还是技术支持、项目争取,都已形成自有的绿色通道。”曾担任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委书记的河池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蒋向明对此深有感触。
肖兴威说:“具体的项目、物资和资金是表象,最大的意义是改变了毛南族的发展理念。我们一手抓项目,一手抓意识转变,改变整个基层干部的发展理念,通过培训提升百姓的发展技能,提高群众素质。实践证明,原林业部当时确定的生态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的目标,极具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不但解决了大石山区的生态,也为环江走绿色发展之路奠定了基础。”
据统计,30多年来,环江县推进珠江防护林、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造林补贴等国家重点造林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森林抚育补贴、林业沃土、森林质量提升和森林景观改造等工程项目,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至72%,植被覆盖率提高26.3%,土壤侵蚀减少14.6%。环江县入选“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石漠化治理重点县”、“国家绿化模范县”、“国家石漠公园建设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试点县”和“国家森林旅游示范县”等。
生态扶贫精准给力
“环江县是率先提出生态扶贫理念的县,也是率先实施生态移民的县,我曾经代表环江县在1988年的国务院扶贫大会上作典型发言。1987年,环江县还有77户毛南族农民住在山洞里。当时,我们就提出了生态移民的理念,将北部大石山区不具备居住条件的第一批77户毛南族贫困户搬迁到南部相对条件适宜的区集体定居,由种玉米改为种特色经济林果,创新了生态移民的扶贫新模式,此举得到了有关领导的高度认可并予以广泛推广。”肖兴威自豪地说。
从林业部到国家林业局,再到国家林草局,历任党组都高度重视定点扶贫工作,每年至少二三次定点调研,把脉生态脆弱地区的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县和国家贫困县的脱贫攻坚之路。1987年,率先在环江提出生态移民和生态扶贫的工作思路。毛南族群众说,“有的屯每户每年领取生态公益林补偿金8000多元,很多贫困户的人当上了护林员,只要把山上的树看好了,一年也就不愁吃穿了!”
对于罗城县和环江县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的脱贫摘帽任务,2018年11月,国家林草局副局长、扶贫领导小组副组长李春良表示,完成脱贫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生态脱贫精准给力、产业脱贫持续发力、绿色金融释放红利。要把建档立卡的毛南族和仫佬族贫困户全部统计清楚,争取尽可能全部纳入生态护林员指标,进一步增加贫困户工资性收入,从而实现绿色兜底扶贫。
据统计,2008年以来,环江共获得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3.89亿元,增加了贫困户的保障性收入。2016年以来,环江先后得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护林劳务费5547.7万元,带动近1.2万人实现脱贫。此外,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珠江防护林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项目,也增加了贫困户劳动就业性收入。
产业扶贫持续发力
“我们种下1.2万亩油茶树,还以短养长在油茶林套种菊花”“2600多人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每月工资3500元左右,抵得上过去在老家一年的收入”……毛南族乡亲们详细讲述了脱贫的举措和成果。相对于“输血”,更重要的是“造血”,在山区林业重点县,林业产业是生态经济,也是可持续的扶贫产业。
环江县全县总面积4572平方公里,其中森林面积3.547万公顷,是广西林业重点县之一。30多年来,环江发挥山林优势,念“山”字经、做“林”文章,谋生态福利,以产业发展绑定脱贫攻坚,重点抓好杉木、核桃、油茶、特色经济林果、木材加工等林业特色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9年9月,在环江县大沙坡,漫山遍野的菊花在阳光的照耀下,一眼望去金灿灿、黄澄澄的,吸引了众多前来观赏的游客,村民们也来回穿梭忙着采摘。这里就是环江县投资3亿元创建的万亩现代特色林业发展扶贫示范园区。
据环江县木本油料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韦理电介绍,截至2019年底,产业园已完成油茶种植1.2万亩。其中,在油茶林下套种杭白菊、金丝皇菊等药用菊花2216亩,每亩产干花100至150公斤,按照目前市场价格32元/公斤计算,总产值超过700万元,已覆盖1.8万户建档立卡脱贫户;其他林下还套种了海南黄花梨等名贵珍稀树种,基本实现长中短期结合,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科技扶贫示范得力
“林业产业实现现代化,林产工业是核心。当时,我们在华山林场还新建了一个松香厂,基本奠定了林业精深加工的基础,改变了当地砍树卖木头的观念。”肖兴威谈起林产加工给环江带来的益处时说道。
环江县县长黄炳峰说:“产业园区从2018年1月立项至今,能取得如此成绩,离不开国家林草局的牵线搭桥和科技支撑。环江县实现‘万亩万户,一基双带’,全县油茶种植面积2020年底超过13万亩,茶油年产量达到500吨,产品精深加工率达80%以上,我们是有底气的。”
2018年8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林科院研究员蒋剑春与中国林科院林化所、广西林科院一行在环江建立院士工作站,三方签订科技兴林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及油茶产业科技合作协议,对核桃、板栗、油茶精深加工提供技术支撑,助力推进茶油产业精深加工。在环江工业园区内,由其提供技术支撑的茶油精深加工生产线已投产,年产值可达1亿元以上。目前已研发食用和护理精油两大类共七种产品,达到有机食品国际标准。
在环江伍香源食品有限公司厂房内,山茶油的香味扑鼻而来。公司负责人韦维指着铺在地上厚厚一层的干茶果说:“厂里跟合作社对接,签订保护价收购协议,一年可收2500吨干果,今年每斤价格达到13.5元,激发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
绿色金融扶贫释放改革红利
“有了这笔钱,我将带领全村村民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花卉种苗,还要建森林人家。”2019年3月25日,环江县下南乡南昌屯合作社理事长谭宽余从中国农业银行环江支行行长罗先良手中接过30万元贷款后高兴地说。
这是广西公益林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在环江毛南族发祥地下南乡中南村南昌屯的试点。南昌屯共有农户90多户,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24户,拥有生态公益林309.93公顷,每年每户享受中央及自治区生态效益补偿金1200元左右。据测算,入股分红的经济收益可为每个农户每年增收4000元以上。
环江 “九山半水半分田”,人均耕地不足0.0667公顷,户均超过2.0485公顷林地。全县深度贫困村中有90%以上的贫困户身居大山,守着大片公益林,不能砍伐也不能抵押贷款,只能靠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2018年,环江县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列为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区。为了充分挖掘改革红利,积极推进林权抵押贷款,以生态公益林预期收益质押为突破,把未来若干年的预期补偿收入变现为眼前发展资金,让活树变现钱、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生态出效益,助力村集体经营林业产业发展,增加贫困户财产性收入和金融性收入。
近年来,环江以国有林场为主体,组建环江农林投资公司,搭建绿色金融平台,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已与国开行广西分行达成3亿元国家储备林项目贷款,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等生态经济接续产业。
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环江有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保存着全世界同纬度地区连片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有木论和九万山两个国家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兰花之乡。”“有一条黔桂古道,是最早的汉代茶马古道,红七军从这里走向胜利。”“有牛角寨瀑布群、长美中洲河、江色峡谷、文雅天坑群等生态旅游资源。”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委书记黄荣彪如数家珍,“下一步,环江县要在落实生态文明思想的制度创新和探索实践上下功夫,充分挖掘森林湿地与自然资源社会服务功能及价值,丰富林业内涵,拓展林业外延,延长林业产业链,增强林业生态产品供给,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作者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