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作出重点部署。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内需潜力大,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民生导向,使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
一系列重磅举措勾勒出今年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路径图。在推动消费回升方面,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养老、托幼服务。改造提升步行街。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拓展农村消费。
在扩大有效投资方面,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主要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以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支持加装电梯,发展用餐、保洁等多样社区服务。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谈及提出扩大内需战略的考虑,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在国新办22日召开的吹风会上说,中国有14亿人口,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居民消费正在优化升级,拥有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同时中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阶段,有效投资需求潜力很大,这二者结合就是巨大的内需潜力,这是我们大国经济的最大优势所在。只要把这个潜力发挥出来,就能形成拉动经济增长的持久而强劲的动力。
值得关注的是,扩大内需战略突出民生导向,强调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
“提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既考虑了当前应对疫情冲击的需要,考虑了保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考虑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黄守宏说。
例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对此,黄守宏表示,新基建是促进高质量发展、满足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是县城,顺应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县城安家落户趋势,需要支持县城强化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老旧小区改造也是需要的。传统的“铁公机”、水利、能源工程很多也都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在他看来,“两新一重”建设,实际上体现出一种以民生为导向支撑内需扩大的重大方略举措,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有一石多鸟之效。
扩大内需战略路径图绘就的同时,财政资金配套支持举措也已明晰。今年的预算报告显示,财政支持促进消费回暖方面,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22年底,平缓补贴退坡力度和节奏,加快城市公共交通等领域汽车电动化。
财政支持扩大有效投资方面,中央财政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全部转给地方主要用于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相关支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主要用于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点领域、重大战略项目,带动民间投资,有效支持补短板、惠民生、促消费、扩内需。提高专项债券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中央财政向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注资500亿元,支持发行500亿元铁路建设债券用作资本金,加大沿海干线高铁、城际铁路和沿江高铁项目建设力度。
按照政府工作报告,除了国家层面的资金安排,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平等参与也是重要的资金来源。
“要通过政府作为带动和激发社会资本跟进,从而形成市场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有机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22日在首场“部长通道”采访活动中表示。
“随着国外疫情持续扩散蔓延,世界经济贸易增长受到严重冲击,必须立足于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来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稳定经济增长。”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兆安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在他看来,当前,推动线上新型消费发展,实现线上线下相融合,对提振经济动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催生了众多新型商业和消费模式。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线上购物、在线游戏、远程问诊等形成了新的消费热点,为经济恢复与发展注入了新势能。而随着以数字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消费的发展,还将有效地带动计算存储、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设备需求的增长,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不竭的动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面对2020年的新变局新形势新挑战,我们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出发,精准施策,破解深层梗阻,不断释放消费潜力,充分发挥消费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经济韧性,助力经济平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