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在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前提下,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我国经济经受住了冲击,展现出巨大韧性,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国民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延续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我国经济运行正逐步向常态化复苏。
面对疫情影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运筹帷幄,科学决策,精准施策,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紧紧把握国内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新的变化态势,及时调整策略,积极应对挑战。
暴雨过后现彩虹,历尽艰辛志愈坚。经过疫情洗礼,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更坚定,凝聚起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磅礴力量。
破“疫”复苏 稳住经济基本盘
5月的荆楚大地,热潮涌动。吊臂起落,机声隆隆……武汉光谷大悦城项目现场,一片热火朝天。5月12日,湖北省再次举行全省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亿元以上项目468个,总投资2436.2亿元。
在陕西,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装车间一片繁忙景象,2月中旬复工后,公司产能逐步恢复,目前生产线已满负荷运转,截至4月底,订单量已经超过去年同期。
在河南,2月16日郑欧班列恢复常态化运行后,郑州国际陆港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订舱量急剧攀升,3月底已恢复至历史最高水平。“得益于税费优惠政策落地,公司节约了大量资金。公司计划逐渐增加开行班次,保证完成全年开行任务。”该公司财务负责人说。
在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前提下,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我国经济经受住了冲击,展现出巨大韧性,多项数据显示经济复苏步伐加快。
用电量持续增长、订单纷纷恢复、交通逐渐繁忙、税收票据数据显示企业销售收入不断增加……全国各地抢时间、赶进度,复工复产率不断提高,重大投资项目密集开工,一系列积极变化中跃动着中国经济破“疫”复苏的生机,踏出中国经济迎难而上的铿锵脚步。
数据显示,尽管仍未完全走出疫情影响,但从3月开始,主要经济指标向好趋势正在延续。4月,我国工业生产由减转增,实现3.9%的增长;服务业、消费、投资等指标降幅均收窄;出口和吸收外资数据均实现今年以来首次正增长,其中出口同比增长8.2%,吸收外资同比增长11.8%。
“从经济数据和企业情况来看,中国应对疫情措施及时有力,稳住经济基本盘。付出的短期经济增速下降的代价背后,是把人民生命健康放在首位,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毛捷对记者说。
危与机相生并存,稳与进相融并进。数据印证中国经济“稳”的定力,也揭示“进”的潜力。
“4月份主要经济指标有所改善,我国经济运行正逐步向常态化复苏。”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5月15日说,连续两个月恢复改善,体现经济增长韧性。同时,1至4月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4月份用电量等先行指标增速由负转正,说明保持经济持续复苏改善势头是有条件有基础的。
“特别要看到,在强大国内市场、完备产业体系、丰富人力资源的支撑下,中国经济依然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何立峰5月13日撰文指出,克服了危即是机,此次疫情也蕴含着不少发展机遇,比如疫情应对中暴露出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等短板弱项需要加快补齐,疫情催生的数字经济新业态正在加快发展等等,都值得各类市场主体高度重视。
运筹帷幄 把握发展主动权
对抗前所未有的冲击,需要治理的智慧、应对的果敢、执行的到位。来之不易的成绩背后,是党中央第一时间部署,各部门各地方积极响应,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党中央科学谋划,早在2月初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就围绕抗疫与发展统筹布局,一系列应对举措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奋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新冠肺炎疫情虽然给经济运行带来明显影响,但我国经济有巨大的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面对疫情冲击,党中央科学判断,道出中国经济化危为机、长期向好的韧性。
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危中抓住机遇,稳中迈步向前,既需要定力也需要眼光。
牢牢抓住“高质量发展”,一系列举措紧扣“精准有效”:扩内需强调“有效投资”,财政政策强调“积极有为”,稳健货币政策强调“灵活适度”。
出台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等减税降费政策;三次实施普遍降准、定向降准,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缓解企业资金链压力;分区分级有序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强化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应急纾困;全力促消费稳投资,全方位强化稳就业举措……今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一系列更大力度对冲政策掷地有声。各地各部门围绕推进复工复产和助企纾困,精准有力及时推出八个方面90项政策措施,帮扶企业渡过难关,全力稳住经济基本盘。
在精准施策应对挑战的同时,我国加快科技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挖掘经济增长潜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加快布局“新基建”,打造经济新动能。
4月1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展现出巨大韧性,复工复产正在逐步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应对疫情催生并推动了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会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是大局,必须确保疫情不反弹,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要在稳的基础上积极进取,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进复工复产达产,恢复正常经济社会秩序,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根据形势变化即时调整策略、积极应对挑战。为复工复产排忧解难,为转型升级保驾护航,从“六稳”到“六保”,系列部署层层深入。
2月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对“复工复产”作出部署,一系列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政策举措随即密集出台。随后,从“有序推动央企、国企等各类企业复工复产”,到“要精准稳妥推进复工复产”,到“要根据疫情分区分级推进复工复产”“要把复工复产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到“所辖县区均为低风险的省份,要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2月12日、2月26日、3月4日、3月18日四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接连部署。4月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要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千方百计创造有利于复工复产的条件”,按下了复工复产的“快进键”。4月1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强调加大“六稳”工作力度的同时,首次提出“六保”。
5月1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会议强调,要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继续围绕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重大投资项目,打通堵点、连接断点,加强要素保障,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复工达产。
“稳”是大局,“保”是前提。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等多位专家表示,面对疫情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冲击,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加大对冲力度,精准发力,从“六稳”到“六保”,抓住了经济社会的主要方面,宏观经济对冲政策更加有力有效。
决战决胜 凝聚磅礴之力
从各方面来看,疫情对中国经济的短期冲击不会改变全年经济持续稳中向好的大趋势。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经济发展,越要增强信心、坚定信心。
生产需求体量可观,超大规模经济的优势没有改变;基础工业和防疫物资保障有力,强大的经济发展韧性没有改变;生活必需品和公用事业品供应充足,供求关系总体平衡没有改变;互联网经济发展良好,新动能较快成长的态势没有改变;宏观调控对冲政策有力有为,完成全年目标的信心没有改变。
千磨万击还坚劲,咬定发展不放松。回望新中国成立70多年历程,我们曾经历洪水、地震、“非典”疫情的考验,也曾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经贸摩擦的挑战。然而,任凭雨骤风狂,中国经济巨轮破浪前行从未“停航”。经过疫情洗礼,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必将更加坚定。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会因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而中断或延迟,相反将迈出更大的步伐。
5月1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今年下一阶段,要毫不放松常态化疫情防控,着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要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着力稳企业保就业。要依靠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新动能。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要确保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要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要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事业改革发展。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稳住经济基本盘、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就是对世界经济作出贡献。
“凭借坚定的决心和强大的韧性,中国不仅将很快战胜疫情,而且还将很快恢复经济秩序,这不仅有利于中国人民利益,也将为世界作出重要贡献。”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如此称赞。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既定的目标不因疫情而动摇,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就一定有能力、有条件克服眼前困难,推动经济发展尽快恢复到正常轨道,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