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中加农业产业扶贫成效初显 _ 经济参考网 _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官方网站

首页 >> 正文

内蒙古中加农业产业扶贫成效初显
2020-04-21 作者: 记者 张利民 北京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在日前召开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再次发出脱贫攻坚的最强音。产业扶贫,尤其是农业产业扶贫是当前最有效的扶贫方式之一,内蒙古中加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着眼于“为社会造福祉,让企业谋发展,使贫困户得实惠,”通过不断开拓市场和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发挥龙头企业优势,采用多种模式带着内蒙古四子王旗1000户贫困户2310人奋战在脱贫一线。以实际行动践行“万企帮万村”的指示,在企业发展和产业扶贫上找到了最大的公约数,成效初显。

  龙头带动 薯业兴农

  内蒙古中加农业是一家专业马铃薯种薯企业,是我国最大的集马铃薯新品种选育、种薯生产、分级加工、物流仓储、推广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企业之一。

  据内蒙古中加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秦国华介绍,近几年,通过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中加公司投资4.24亿元建设农业产业园区,建成的组培室、智能温室、亿粒微型薯库、日光温室及万吨种薯库已全部投入使用。目前拥有合格种薯生产农场11个,共计4万余亩,年可生产脱毒苗3000万株、原原种6500万粒、原种3万吨、合格种薯7万吨。在园区拥有具有国际先进技术的马铃薯智能仓储库5座,总仓储能力达5万吨。中加公司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自治区扶贫重点龙头企业”,内蒙古自治区和乌兰察布市全力打造的“中国薯都核心区”企业,极大地促进了内蒙古马铃薯产业快速发展。

  产业兴则百业旺。中加公司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中加公司的种薯已经销往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

  产业扶贫 成效初显

  中加公司在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东八号乡、大黑河乡、吉生态镇,查干补力格苏木等乡镇流转土地4万余亩,涉及714户1831名农民(其中贫困户43户133人),人均租地收入3000元,年共支付地租约1000多万元,使贫困户迈出了脱贫致富的第一步。

  同时,中加公司采取“聘民为工”、“辐射拉动”等多元化用工模式,用工优先聘用把土地流转给公司的农民,让农民就近就业,离土不离乡、没地不失业,确保农民走向致富快车道。近年来,公司每年聘用农民工近400人,长期雇用100人,人均年收入3万元;季节性雇用300人,人均年收入1万元,涉及东八号乡小北库伦行政村坡底自然村等8个自然村。每年解决劳动就业1500余人次,年支付给农民用于马铃薯生产、仓储、销售各环节的临时工费都在600万元以上。

  此外,由于乌兰察布市贫困县较多,公司常年坚持无偿发放扶贫种薯,为贫困户解决购种资金困难问题,现已累计发放种薯达到2500吨以上,价值750万元以上,涉及农户1500户,共计3450人,户均受益5000元。

  在疫情防控部署比较安全的前提下,中加公司克服种种困难在2月23日复工。“疫情期间,我们尽量把损失降到最低,也让周围的老百姓早早挣到钱。”秦国华说。

  央企助力 事半功倍

  在产业扶贫的道路上,从来不缺乏央企的担当和身影。中加公司在发展的关键阶段,也得到央企的关注和支持。

  2016年初,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授托国投创益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对中加公司进行调研,通过半年多的考察、调研,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及国投创益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对中加公司给予充分肯定,并于2016年10月10日与中加公司签订《投资合作协议书》,向中加公司投资4000万元用于企业生产经营及基础建设,在企业发展急需资金的情况下,为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提供有力保障。

  在追求扶贫效果时,国投创益还以战略思维谋划全局,关注中加公司的战略发展。“国投进来不仅带来了资金,还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秦国华说。

  据秦国华看来,国投创意在中加公司的发展中发挥了带动作用,国投创意通过引导完善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发挥龙头企业直接提供就业和间接拉动产业链条的作用,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动能和产业扶贫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遭疫情市场承压 教育培训行业逆境突围谋转型

遭疫情市场承压 教育培训行业逆境突围谋转型

据了解,目前,教育培训企业复工复产正在有序推进。此外,尽管形势严峻,业内人士对行业前景仍持乐观态度,认为危机中亦有风口存在。

·“知产”变“资产”还要越过几重山?

科研院所改制的“西北密码”

科研院所改制的“西北密码”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转制20年来,通过实行“三位一体、母体控股、股权激励、资本运作”的创新发展模式,已从单一科研单位发展成为集科研、中试、产业“三位一体”的我国稀有金属材料领域中的“领头羊”科技型企业。

·为“新基建”贡献航天智慧和航天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