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力冲刺 中国航空人“攻坚”口罩机 _ 经济参考网 _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官方网站

首页 >> 正文

协力冲刺 中国航空人“攻坚”口罩机
2020-04-07 作者: 记者 呼涛 北京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在2020年这个特殊的春天,中国航空人向国家完成一次意想不到的交付——仅用16天时间,从零起步到成功研制出具备单台日产能达到14万只的全自动口罩机。一群曾经参与J-10、J-20等重大装备工程的航空人,凭借完全自主完成国家重托。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下属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研制的首批4台“航空出品”全自动口罩机已经交付,最新完成量产的8台从3月15日起陆续交付各地。到3月底,24台全部交付,每天产能达到300万只口罩。

图为装配人员聚精会神调试设备。(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 供图)

  在以举国之力抗击新冠肺炎这场战役中,中国航空人用一种从未有过的方式回报国家。“航空人习惯了攻坚克难,习惯了与时间赛跑。国家培养了航空工业,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我们有能力有信心,顶得住!” 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院长、项目总指挥李志强说。

  半个小时“组队完毕”

  这的确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中国在抗击疫情中全速奔跑。疫情任务严峻,口罩严重短缺,国资委召开会议向中央企业部署任务:迅速研制口罩机,迅速投产投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主动承担紧急任务。

  与飞机发动机钛合金材料打了三十几年交道的李志强坦陈,自己听到这个任务后的第一个动作是在手机搜索里输入:口罩机。

  这一次,他和团队完全跨界,面对的材料是从未接触过的熔喷布和无纺布。

  “四个小时后,集团再次召开会议。举手!我们可以!哪些单位能配合?” 李志强说,集团成员单位积极配合,半个小时“组队完毕”。

  从2月11日中午开完会到下午的四个小时里,他和团队完成了任务评估、组建设计队伍以及调查供应链的准备工作。3天后,研究院拿出了口罩机设计图纸。

  航空人在这个夜晚迎来一次极为特殊的产品——2月27日凌晨3点30分,第一只口罩从生产线上“下线”。

  “凌晨3点多,口罩出来了!工作群里和现场一样热闹,在家的同事们也都没睡啊,等着呢!” 李志强说。

  在16天时间,由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作为牵头单位协同中国航空工业7家单位,完成了全自动口罩机的设计、制造、装配以及调试运行。

  “它是需要时效的,国家急需。”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全自动口罩机项目总工程师孙年俊说。

  航空人用“规格严格”专业态度为以厘米计量的小小口罩上打上航空印记。在他们眼里,口罩可不是看上去的几层布,而是要隔离病毒且安全稳定运行的“多层连接体”,能够承载医护人员和人民安全防护重任的“连接体”。

  同时,这台设备的生产效率很高,每分钟达到100片。这意味着如果某台出现一分钟的不稳定,就会造成100片的损失。

  孙年俊说:“医护人员和百姓生活防护急需口罩,全国复工复产复课也迫切需要更大的口罩生产能力。口罩要承担重要使命,我们要让研制的口罩机稳定高效运行,就像服务航空装备安全稳定运行一样的态度和高标准。”

  最大的难度是时间

  在北京东五环外的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自动口罩机研制现场进门处迎面一条横幅——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

  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张亚平说:“航空工业是军工企业,我们是以投入战斗的姿态冲刺这次紧急研制任务的。为国分忧,解决民众急需,检验我们实力的时候到了!”

  低调坚韧的中国航空人崇尚实干,低调做事的风格让外界感觉颇为神秘。“我们几十年都在埋头攻坚国家需要的急难险重任务,这次勇于担当研制口罩机的艰巨任务既证明了实力,也让大家相信中央企业在关键时刻站得出、顶得住!”

  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是专业从事航空材料、航空制造技术和航空专用工艺装备的科研机构,同时具备研制民用机电产品的能力。研制口罩机对于科研团队来说,最大的难度不是技术,而是时间。

  这支研制团队曾经参与过服务新一代战机制造的高压电子束焊接设备、复合材料自动铺带机、数控强力旋压设备等研制任务。“我们对技术能力有信心,只是时间实在太紧了!”

  在这项紧急任务中,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全力统筹,组织中航国际、洪都、精密所、宝成、沈飞等分布在全国6省的7家单位近700名专业人员投入研制生产。

  “这是一场超常规的中国航空人大协作。你看,传动轮零件来自沈飞,生产舰载机那家;切片机来自洪都,生产教练机那家;胶滚来自陕西宝成,口罩耳带焊机来自303所……关键时刻,不讲代价,只讲协作。”孙年俊说。

  仅仅16天,一型由793项2365件零件组成的全自动口罩机研制成功。带着航空基因的口罩机具备自动化程度高、运行稳定、生产效率高等特点,为全面赢得疫情防控阻击战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加速。

  航空报国自信

  从战斗机、运输机到无人机,从军用飞机、航空装备到民用飞机,中国航空人报国的步伐愈行愈快,自主能力的提升带来更大的自信和从容。“国家有需要,我们有这个能力和底气,能做判断,能下决心,敢举手!” 李志强说。

  “疫情当前,早一天拿出一台机器,就有十几万只口罩送到最急需的人手里。我们没有做过口罩,但是我们做过飞机,具备研制高水准设备的能力。”他说。

  在这支研制团队的背后,是中国用六十余年培养起来的自主航空工业体系和航空人队伍。他们知道关键技术等不来、买不来,中国航空人靠自主研发为国家建设起一个日趋完善的航空工业体系,有了包括“20系列”在内的让中国人自豪的航空装备,也有了敢于在关键时刻敢于举手承接新挑战的自信。

  “国家持续大力投入,中国航空工业持续发展。飞机型号设计和生产单位的每一步探索,都对服务于生产制造的装备提出新要求。”孙年俊说。

  这支迅速集结起来的团队具备研制、管理、供应链和质量保证全流程的自主保障能力。比如,此次研发的全自动口罩机就采用了航空装备研发中常用的模块化设计,每个主要生产模块都可以单独操作和维护,有助于用户日后的高效生产和按需调整。

  此次口罩机的研制创造性地以军品项目与民品研发相结合的方式组建起团队。李志强说:“军品研发人员执行计划有刚性、行动力强,民品项目人员更讲客户意识、懂市场,再加上航空工业各单位优势力量和自主保障的供应链,中央企业的优势在关键时刻充分显现出来。”

  未来,此次研制任务积累的创新工作方式、组织协同的经验以及技术文件显性化表达等经验也将融汇到未来航空装备研发之中。

  “航空人的家国情让我们投入举国防疫使命,自主研制能力是我们不辱使命的基石。我们习惯了攻坚克难,我们也是在接受国家和人民考验的关键时刻获得更大提升和信心。”李志强说。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街巷重生“烟火气” 人气恢复待时日

街巷重生“烟火气” 人气恢复待时日

随着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餐饮业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时,有序恢复了堂食——灯火通明的商圈、步行街美食香味渐浓,吸引着居家已久的民众,也触动着被疫情抑制甚至“冻结”的消费需求。

·部分物流企业发愁货源不足“吃不饱”

东北司法机关多举措助推企业脱困

东北司法机关多举措助推企业脱困

近段时间,东北三省以法院为首的司法机关围绕高质量发展主线,充分发挥破产审判工作在完善市场经济主体拯救及退出机制中的作用,探索府院联动模式,“三抓”等创新机制渐显成效,使得一批“病企”走出困境。

·协力冲刺 中国航空人“攻坚”口罩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