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铜管,被誉为空调、冰箱等制冷家电的“血管”。总部位于重庆万州的金龙精密铜管集团(下称“金龙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精密铜管研发、生产企业。
“2月10日以来,金龙集团国内12个生产基地的26条生产线中,已有20条生产线复产,产能已恢复到疫情发生前的80%,全力生产医用铜管,支持湖北99个疾控中心建设。”金龙集团董事长黄明说,历经磨难的金龙集团绝不会被疫情压垮,完全有信心完成今年的既定目标。
改革开放初期成立的金龙集团,在时代的大潮中跌宕起伏:从白手起家到攻克技术难关,从闯荡全球到应对反倾销“洋官司”,从傲视全球到败走麦城,从濒临倒闭到重获新生……
金龙集团的起起伏伏也昭示着中国企业发展壮大的朴素道理:坚定自主创新,不搞盲目扩张,永远保持危机感,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实现逆势飘红。
工人在位于重庆万州的金龙铜管集团生产车间工作。记者 王全超 摄
命悬一线
机器轰鸣声中,一块块铜板仿佛被施了魔法,依次进入一台台机器中,经过熔铸、轧制、联拉、退火等复杂工序,最后一台“大块头”听话地不断“吐出”不同规格的精密铜管。
“它以前可没这么听话。”金龙集团副总经理张建军指着“大块头”说,“以前成材率很低,企业差点因此倒闭。”
1987年5月,金龙集团在河南省新乡市成立。最初,金龙集团只生产技术含量较低的铜感线,在国内市场竞争中效益尚可。但短短三年,技术就被竞争对手复制,企业深陷亏损泥潭。
活着,还是死去?金龙集团选择放手一搏。1990年,金龙集团从芬兰引进精密铜管生产技术,将科技含量更高的精密铜管当作“救命稻草”。结果,一败涂地。此项技术引进时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实际操作中加工出的大部分铜管布满刺点和划痕,成材率仅40%左右,远落后于日本企业的70%,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
彼时,金龙集团车间内废料堆积如山。与金龙集团同时引进此项技术的韩国企业已因成本过高而倒闭。“濒临倒闭的绝境,倒逼企业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否则就是死路一条。”黄明说。
说干就干。金龙集团设立科研创新基金,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攻关,经过两年多的艰难探索,率先研发出“二联拉”技术,将成材率从40%提升至80%以上,一举摆脱困境。尝到甜头的金龙集团持续加大研发创新投入。此后,金龙集团自主研发出能效更高的内螺纹铜管,并通过加工模具的创新设计,将每吨内螺纹铜管生产成本从3万元降至6000元。
“同样直径的铜管,内螺纹管比光面管能效高出3倍到4倍。”黄明说,空调外形越来越小巧,以前是奢侈品,现在越来越大众化,都与金龙铜管的技术创新密不可分。
如今,金龙集团拥有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与清华大学合作建设内螺纹铜管实验室,以及与中科院合作建设精密铜管研究中心,也与格力、海信等空调生产企业共建实验室。值得一提的是,金龙集团拥有有效专利205项,其中“金龙工艺”(铜管高效短流程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依托自主创新优势,金龙集团市场份额持续攀升。2005年1月,金龙集团正式跃升为全球铜管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企业。
打赢“洋官司”
北美是中国之外最大的精密铜管市场。金龙集团在国内市场独占鳌头之后,开始向北美等国际市场进军。凭借技术创新带来的成本优势,金龙集团在国际市场顺风顺水。
直到2009年10月,部分美国企业联合上诉到美国国家贸易委员会,对包括金龙集团在内的外国铜管生产商提起反倾销诉讼。美国商务部初步裁定,对从中国大陆企业进口的铜管产品征收高达60.50%的反倾销税,这意味着金龙集团等中国企业将因税率过高而丧失市场竞争力,并可能因此退出北美市场。
反倾销,对于大部分刚刚尝试“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而言,无疑是一个突如其来的巨大打击。
在部分企业犹豫不决时,金龙集团在美国当地聘请拥有丰富反倾销诉讼经验的律师积极应诉。同时,动员有供货关系的美国制冷企业,向美国商务部申诉此次反倾销的不合理性。多数美国企业普遍不希望失去产品质量上乘且价格合理的合作伙伴,纷纷向美国商务部提出申诉。经过近4年的反复拉锯,这场“洋官司”以金龙集团的胜诉告终。
2013年6月,美国商务部宣布终裁结果:金龙集团输美产品反倾销税率为0.00%。金龙集团也是为数不多赢得“零税率”的企业之一。
“零税率”成了金龙集团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也成了精密铜管行业的“分水岭”。未应诉或应诉效果不佳的企业,其北美市场份额基本丧失,有的企业甚至因此陷入危机。而金龙集团凭借“零税率”,一举奠定在北美市场的领先地位,全球领先地位也得到巩固。
全程参与这场“洋官司”的张建军说:“这充分说明在全球化的竞争中,打‘洋官司’已成为中国企业的一堂必修课,企业要有斗争精神,敢于打‘洋官司’,善于打‘洋官司’,充分利用国际规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败走麦城
金龙集团在海内外市场高奏凯歌,当危机悄悄靠近,公司高层浑然不觉。
2011年,金龙集团申报上市。作为精密铜管行业冠军,金龙集团志在必得,于是开始大规模扩张,并大举跨界投资锂电池等新能源领域。
终于,矛盾和问题在2014年集中爆发。由于当时国内资本市场的大环境,以及金龙集团为上市而过度包装等问题,其申报上市的卷宗从证监会撤卷。上市失败让金龙集团十分被动。
屋漏偏逢连夜雨。同年,青岛港发生舱单骗贷事件,一些不法贸易商将铜等金属原料的舱单,在银行重复质押骗取贷款,银行将金属加工行业列为高风险行业,开始大规模压贷、抽贷。更为严重的是,由于铜具有金融属性,金龙集团又将原料铜板放到期货交易市场上炒作,却投机失败,累计损失约11亿元。
当金龙集团反应过来,早已四面楚歌、危机四伏。
如今,黄明的反思令人警醒:“当时,企业的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都像模像样,但形同虚设。那份跨界投资新能源领域投资协议上,三方可控制人其实是同一个人,相当于自己与自己签的投资协议。”
“这说明无论什么所有制企业,都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权责对等、有效制衡的决策监督和执行机制。”张建军说。
就这样,精密铜管行业领军企业金龙集团,资金链走向断裂边缘,严重资不抵债,陷入濒临破产的绝境。
绝境逢生
危急时刻,重庆万州经开区抛出“橄榄枝”。
2018年3月,万州经开区对金龙集团实施战略重组。重获新生的金龙集团,也将企业全球总部从河南省新乡市迁移到重庆市万州区。
金龙集团为何选择万州?在金龙集团工作20多年的张建军表示,金龙集团此前已在重庆设厂,感受到了重庆良好的营商环境,同时重庆正在打造西部地区的高端制造业基地,与金龙集团的定位高度契合,于是企业在陷入绝境后,积极和万州区联系对接。
万州为何选择金龙集团?从万州经开区到金龙集团担任董事长的黄明说:“金龙集团是中国制造业的一面旗帜,应该救;金龙集团的技术和市场是有竞争力的,其出现的盲目扩张等问题是一些企业的通病,可以救。”
万州救助金龙集团的步骤主要分“三步走”:第一步,委托加工合作。万州经开区累计出资150多亿元,解决金龙集团购买原料的问题;第二步,产能转移合作。万州经开区投资2亿元,支持金龙集团在万州建设精密铜管生产线,如垫资建设厂房,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同时收缩在其他地区和领域盲目扩张的产能,将金龙集团的产能转移到万州;第三步,资本合作。万州经开区推动金龙集团与国有资本合作,如2018年12月,万州经开区为金龙集团注入资金约10亿元,金龙集团实现增资扩股。
在经历生死考验之后,金龙集团终于重获新生。“万州经开区挽救了金龙集团,化解了金龙集团巨大的金融风险。”黄明说。
未雨绸缪
重获新生的金龙集团,对未来有着更多的危机感。
2019年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但金龙集团在国际市场占有率从2016年的16.19%上升至2018年的18.39%。
这得益于金龙集团此前的未雨绸缪。2014年,金龙集团完成一项惊人之举:投资1亿美元的金龙铜管美国工厂正式投产。金龙集团成为第一家赴美设厂的中国铜管生产企业,因产品在美国本土生产,而未受到贸易摩擦的影响。
数据显示,美国公司和此前设立的墨西哥公司,2018年共销售精密铜管产品6.5万余吨,占金龙集团境外销售总量的64.5%。
如今,金龙集团又在未雨绸缪。“疫情是一次大考,未来我国必然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医用铜管的需求量有望迎来较大增长。”黄明说,在抗击疫情战斗中,武汉雷神山医院以及湖北各地新建的疾控中心,均采用金龙集团的铜管产品。
未来,医用铜管将成为金龙集团攻关的新领域,努力研发出高品质医用铜管产品,并将目光向空调保有量远低于城市的农村市场转移。同时,对外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计划到东南亚国家设厂,在气候炎热但空调保有量较低的东南亚、南亚国家拓展市场新空间。
另外,金龙集团也正努力摆脱对空调铜管的依赖。黄明指着一根手指长的小铜棍说:“这是集团自主研发的‘固液复合联铸贯通地线’,实现了铁路信号接地电缆的创新,它采用铜质外层,比此前广泛应用的塑料外层更环保,性能也将大幅提升。”
目前,“固液复合联铸贯通地线”已通过相关部门的性能认证,未来也将成为金龙集团的业务新领域之一。
“经过生死考验后,金龙人知道,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只有未雨绸缪,才能逆势翻盘。”黄明说,目前金龙集团拥有海内外14个生产基地,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