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队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但长期面临金融机构网点少、农牧民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影响着脱贫攻坚进程。
2019年以来,农行内蒙古分行创新实施“千乡千队、万村百亿”金融支持脱贫攻坚专项行动,组织300多支金融服务队伍深入村队开展上门服务,已投放专项行动贷款近百亿元,通过利率优惠和“见贷即保”担保模式,有效缓解农牧区贷款难、利率高等问题,打通了农牧区金融扶贫“最后一公里”。
打造“金融服务轻骑兵”
聂仁辉是科尔沁右翼中旗霍林嘎查的村民,去年6月,他承包的600亩水稻急需施肥,由于缺乏担保抵押物,他跑了几家信用社、村镇银行,贷款申请接连碰壁。
农行科尔沁右翼中旗支行组织的一次上门金融服务,解决了聂仁辉的燃眉之急。“很快就拿到了20万元贷款。”聂仁辉说,除了放贷快,更重要的是农行与内蒙古农牧业融资担保公司协作,由后者提供担保,自己无须单独去请担保公司。
“支农惠农,是农行的初心和政治责任。”农行内蒙古分行行长张春林说,聚焦农牧区金融扶贫“最后一公里”,2019年农行内蒙古分行启动了“千乡千队、万村百亿”金融支持脱贫攻坚专项行动。
抵押担保难,是制约农牧民贷款的关键问题。对此,农行内蒙古分行针对不同客户群体,提供差异化担保方式,特别是创新“见贷即保”模式,由农行内蒙古分行与内蒙古农牧业融资担保公司签订最高额保证担保合同,约定合同项下单户贷款额在10万元至50万元之间的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由后者直接提供批量担保,农牧民不用再提供反担保。
农牧区金融网点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是农牧民贷款难的另一原因。记者从内蒙古相关部门了解到,2018年末,内蒙古各乡镇除了有农村信用社系统的网点,其他银行的网点很少,居前两位的邮储银行、农行网点覆盖率分别为25.57%、5.46%,其他银行几乎没有乡镇网点。
内蒙古地广人稀,不少农牧民只能到百公里外的中心城镇办业务,交通、食宿和时间成本高昂。农行内蒙古分行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组织网点主任、客户经理、信贷员组成“流动服务党员先锋队”,将服务触角延伸到田间地头、牛棚羊圈,打造起一支支乌兰牧骑式的“金融服务轻骑兵”。
增贷款降利率
长期以来,内蒙古农牧区贷款的综合成本一般在9%至12%以上,由于贷款难,部分地区高利贷仍时有发生。赤峰市巴林左旗汪安池嘎查是当地有名的养牛大村,村民资金需求旺,民间借贷利率最高时一度超过30%。
农行内蒙古分行除了增加贷款投放量,还实行优惠利率,使农牧民综合融资成本降到6%以下。汪安池嘎查支书布和算账说,与农信社和村镇银行相比,一笔10万元的农行贷款,每年最多可为农牧民减少近5000元利息。
农行内蒙古分行还进一步降低担保费用,通过与担保公司规模合作,使专项行动贷款的担保费率降为0.8%,有扶贫带动作用的大户、合作社的贷款担保费率再打5折。测算显示,相较于当前乡村地区12%的平均融资成本,农行内蒙古分行一年新增100亿元专项行动贷款,可为全区农牧民节约利息支出6亿元。
金融机构贷款期限与农牧业生产周期错配,是农牧区高利贷时有发生的另一原因。“农牧民贷款一般为1年,到了冬天,很多户还没来得及出售收成和牲畜就要还贷。”科尔沁右翼中旗新艾里嘎查支书王柱说。
对此,农行内蒙古分行实行灵活的贷款期限,对普通农牧户、合作社、种养殖大户贷款期限可放宽至3年,3年内可自助循环使用。该行还与旗县政府合作建立风险周转金机制,对暂时还款困难的农牧户,以风险周转资金暂时代为还款,既减轻还贷压力,又缓释贷款风险。
金融扶贫增效尚需政策跟进
推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离不开完善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农行内蒙古分行和部分乡镇干部、农牧民认为,根治城乡金融服务资源配置失衡的问题,必须加大银行业改革力度,在机构布点、资金投放、担保等方面出台有力措施。
一是以涉农贷款等业务税收优惠、财政设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等政策,提高金融机构服务农牧区的积极性。支持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银行机构加快发展,鼓励国有银行保留或增设县域、乡镇网点。
二是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农牧区存贷款比例、网点设立等管理机制。近些年,县域金融网点大量撤并、在农牧区吸储后回灌城市和大中型企业的现象严重,建议严格金融机构涉农存款、贷款比例管理,设定最低指标;涉农涉牧贷款总量大、占比高的金融机构,在信贷规模、新设网点审批上予以倾斜;加大对农商行、农信社等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的合规审查力度。
三是创新农牧民贷款担保体系。财政部和地方财政部门可联合建立涉农涉牧贷款担保基金,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统一担保;创新机制引导银行与担保公司合作,变长期实行的“见保才贷”为“见贷即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