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岁末年终,英国《金融时报》会公布一份年度书单,推介本年度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类重磅书籍。
2019年《金融时报》邀请副主编、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推荐经济书单。笔者曾几次专访沃尔夫,深知这位73岁的老人思维迅捷、思想深邃,这与他平时博览群书密不可分。
沃尔夫写经济评论时擅长使用数字,被称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经济专栏作家”,能入他眼的书普遍具备视野广阔、前瞻性突出等特点,书中所聚焦的问题也是社会发展中无法回避的热点与难点。
沃尔夫一共推荐了15本经济类图书,大多出版于2019年下半年,涵盖人工智能、市场与政府关系、全球贸易体系、经济不平等、可持续发展、资本主义前景等领域,有深度、有广度、有锐度,让人眼界大开。
比如,长期以来,人们始终在争论“不平等现象”是否是发展“有活力的经济”必须付出的代价。《解脱束缚》一书提出,上述讨论实际上倒因为果,“不平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力资本和技能供给的数量和质量,阻碍了机会平等,滋生了掠夺性的寻租活动,事实上损害了经济发展。
《人工智能经济》一书提出,与许多人想象的不同,人工智能产生的经济效应与前几次技术变革相比可能没有大的不同,所带来的变化速度可能不会那么快,我们所需采取的正确应对措施可能只是政策的适度微调,而非彻底变革。
纽约大学金融学教授托马斯·菲利蓬的《大逆转》一书则提出“美国是如何放弃自由市场的”这一问题。作者考察了美国产业集中的后果,并剖析政治游说和竞选现金如何削弱反垄断机制,并进一步探讨对自由贸易和技术创新的影响。作者在书中提出,20年来,美国多个经济领域正由集中度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的巨头主宰,而它们为了保护和增加自己的净利润,选择与政治家串联,这破坏了竞争市场的平等性。
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席勒在新作《叙事经济学》中探讨了叙事的重要性。他使用大量的历史案例和数据,分析那些影响经济行为的流行事件背后的叙事原因,回答“为什么有些企业叙事能得以广泛传播”的问题。比如带轮子的拉杆箱的流行、房价坚挺、人们相信一些大公司“大而不倒”,这都是成功的叙事带来的结果。在席勒看来,故事帮助人类理解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但同时它们也使经济陷入繁荣与萧条的不断轮回。当一个故事流行起来、普遍传播开来,它就被塑造成某一特定版本的现实。在这一视角下,我们对经济行为可以有更丰富的理解。
笔者给马丁·沃尔夫发邮件,想约他谈谈这些书,他很快回信:“抱歉,我要闭关写书。”
期待沃尔夫的新书,他出版的上一本有影响力的书已是五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