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国家一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与其他区域发展战略相比,长江经济带发展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优势和条件,应该在新的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发挥重要的战略支撑和示范引领作用。
坚持新发展理念引导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应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系统谋划,科学实施,真正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
建设创新驱动带。新发展理念要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长江经济带发展应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以长三角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带聚集了高端人才,拥有先进技术,孕育了超前的理念思维,具有灵活的机制环境,在创新发展方面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在全国发展中具有先行先试的优越条件。因此,应发挥率先作用,引领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建设协调发展带。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长江经济带在全国发展的全局中属于区域发展战略,这个区域又贯穿了率先发展的东部、崛起中的中部、大开发的西部三个板块,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可发挥贯穿东西、辐射南北的特殊作用,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做区域协调发展的标杆,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新气象。
建设绿色示范带。就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而言,这个区域具备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保护优势。应有度有序利用自然,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和自然岸线格局。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建设开放连接带。长江经济带具有先天独特的地理优势,东西两端恰好连接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框架下,应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各有侧重的对外开放基地,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建设共享先行带。在共享发展上,长江经济带既有基础和条件,又有一定的挑战,是全国共享发展的一个缩影,可先行一步,走在前列,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着力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需要把握的几个重点
3年多来,国家有关部门、沿江省市在强化顶层设计、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转型发展、探索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取得了积极进展。但长江经济带发展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对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仍存在一些片面认识、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体制机制亟待建立健全、流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突出等。为此,需把握好几个重点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应防止从单纯追求发展的极端走向一味保护的另一个极端,实现发展的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从长江经济带覆盖的省份来看,长江流域涉及19个省市,其中干流流经11个省市,长江经济带范围涉及11个省市,但后者与长江干流流经的11个省市并不是完全对应的,长江经济带未包括长江干流流经的青海、西藏两地,却增加了流域内的贵州和浙江两省,这是由青海、西藏的主体功能区地位和生态保护定位所决定的,也体现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旨在推动该区域发展的初衷。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长江流域生态地位突出,自然生态系统完整,山水林田湖草浑然一体,具有强大的涵养水源、繁育生物、释氧固碳、净化环境功能,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更是子孙后代生生不息、永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长江生态环境状况形势严峻,水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资源环境超载问题突出,已到了必须治理和保护并且也有条件治理和保护的时候,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
构建生态保护全民参与工作格局。当前,长江流域生态功能退化趋势还未得到根本扭转,沿江产业发展惯性较大,污染物排放基数也较大,流域环境风险隐患突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把坚持生态优先作为前提,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逐步解决长江生态环境透支问题。相关各方都应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及时跟上中央的步伐,增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应以持续改善长江水质为中心,抓紧开展城镇污水处理先行先试项目建设,积极探索技术、政策、管理、商业等方面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凝聚各方力量,实现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联合作战,加快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大保护工作格局。
理顺管理体制机制。体制机制属于软件建设,但至关重要。一是立足于流域综合管理。长江经济带是以长江为纽带,涉及水、路、港、岸、产、城和生物、湿地、环境等多个方面,是典型的流域经济。因此,这一区域发展应突出“水”这个管理的核心点,以流域综合管理为统领,在国家层面加强统筹协调,综合考虑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系统谋划长江经济带发展与保护工作。二是立足于运行好流域梯级电站水库群。实现长江经济带发展首先应确保长江安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良好的发展基础。强化流域水资源配置,推动流域统一调度管理,增强水资源保护能力,在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上为流域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提供服务。综合考虑长江流域生态与防洪、发电、航运、供水需求间的关系,在发挥流域梯级枢纽防洪减灾、水资源保护、节能减排等生态效益的同时,通过工程措施、技术手段和科学调度,努力实现水电清洁能源开发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三是立足于区域协同联动。各地区应根据主体功能区定位,完整准确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完善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协调解决跨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流域管理统筹协调的重大问题;清理阻碍要素合理流动的地方性政策法规,清除市场壁垒,推动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探索财税体制创新,引入政府间协商议价机制,处理好本地利益和区域利益的关系;从体制机制和政策举措方面下功夫,做好区域协调发展这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