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聚焦 >> 正文

金融服务制造业应加码发力
2019-11-29 作者: 记者 杜冰 来源: 金融时报

“对风险的预期是决定银行信贷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来看,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制造业最大的‘痛点’还在于风险溢价的问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在制造业,难点也在制造业。近日,银保监会召开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座谈会,要求夯实金融服务制造业“愿贷、敢贷、会贷”长效工作机制,引领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向深水区,如何进一步消除金融服务制造业的难点、“痛点”,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质效?《金融时报》记者就此话题采访的多位业内专家认为,这一方面需要银行端发力,进一步健全完善绩效考核、尽职免责等内部管理机制,同时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等;另一方面,也需要借力于公共手段,加强政策上的支持引导,进一步降低金融机构识别风险的难度。

银行风险成本客观存在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领域。今年以来,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的工作要求,加快布局制造业信贷投放,制造业贷款增速逐步回升,且呈现贷款户数快速增长、贷款结构不断优化、中长期贷款比重上升等特点。

“在监管政策的引导之下,银行资金成本已经在持续下行中;与此同时,银行自身通过运用各种科技的手段和技术,在降低经营成本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曾刚认为。

但也要看到,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金融服务制造业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10月,制造业投资增长2.6%,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但仍处于近几年的低位水平。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们普遍认为,当前阶段,银行服务制造业“愿贷、敢贷、会贷”的长效工作机制还存在着堵点、“痛点”需要重点关注。

“部分制造业还处于结构性调整过程当中,企业良莠不齐。对于银行而言,如何能够有效识别区分一个企业是不是良性发展、有市场前景,这是当前行业结构性调整阶段所带来的一个客观难题,也是当前影响制造行业信贷环境的最大‘痛点’。”曾刚表示。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2020年仍会有一系列因素制约制造业投资增长。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由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与出口相关的制造业投资预期减弱。部分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产业加快向海外转移,对制造业投资带来局部影响。环保限产、资源要素成本上升,高能耗高污染制造业仍处于萎缩阶段。受国内终端需求不足的影响,汽车、船舶、电器机械和器材等制造业投资将出现低增长或者负增长。”

对此,东方金诚首席金融分析师徐承远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影响,部分地区产业转型压力上升,部分制造业企业信用风险暴露,制约企业融资需求,金融机构出于风险防控的考量,信贷投放也较为审慎。”

“因为风险成本依然客观存在,在没办法有效区分企业良莠的时候,银行就会对整个行业出现‘一刀切’的畏贷、拒贷情绪,这导致了比较优质的企业融资环境比较困难。”曾刚强调。

有效识别企业良莠机制待解

夯实金融服务制造业“愿贷、敢贷、会贷”长效工作机制,需要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和政府等多方努力。相关专家认为,建立一个能够有效识别企业发展良莠的系统性机制,是当前要做的一项重点工作。

曾刚认为,一方面,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讲,需要再进一步加强对行业的研判、对企业的分析能力,从而对企业进行有效的区分。同时,根据不同产业的情况,进行有效的产品和服务创新。

另一方面,从社会层面上来讲,需要动用一些公共的手段,比如将有前景的企业列入一个名单性的指导,降低金融机构识别风险的难度。同时,政府可以进一步对这些需要重点支持的行业企业进行政策上的支持引导,包括建立债委会等。

“通过这种外部的帮助来进行有效的识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释银行风险压力,并且通过制定合适的机制,能够帮助暂时出现问题的企业渡过难关。”曾刚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徐承远建议,一方面,要加快信用环境建设,解决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导致银行“不敢贷、不愿贷”问题;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可以在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时进一步推动市场化机制的建立,化解“不能贷”问题。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在进一步推动市场化机制的建立方面,监管部门的措施正在密集落地。近日,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等多部门制定了《金融支持北京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从金融供给侧角度精准发力,着力加强对制造业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和科技型中小制造企业的金融支持。

在结构引导方面,《指导意见》提到,在宏观审慎评估中增加制造业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指标权重,推动提高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占比。设置先进制造业企业票据再贴现绿色通道,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制造业聚集区域合作,设立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融资的专项再贴现产品。深入推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指导金融机构优化内部资金价格机制,提升业务条线发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的积极性。

在体系支撑方面,《指导意见》鼓励银行探索建立先进制造业融资事业部制,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制造业聚集区域设立特色支行,实施差异化管理。支持金融机构发起设立金融租赁公司,支持金融租赁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制造业聚集区域设立项目子公司。

供应链金融或为重要探索方向

从多方数据来看,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入推进,制造业呈现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今年以来,政府通过出台多重利好政策优化企业营商环境,减税就是其中之一。国家税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7834亿元,这意味着,今年的减税降费目标已实现了近九成。制造业正是这场减税降费的“主角”,数据显示,制造业与相关的批发零售业合计新增减税7995.63亿元。

减税等政策效果直接反映在利润方面。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工业企业财务数据显示,1至10月份,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利润增长加快,同比分别增长7.5%、5.3%和2.0%,增速比1至9月份分别加快1.2个、0.7个和1.1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有专家分析认为,未来还存在一些有利于制造业投资的因素。连平认为,中美贸易摩擦出现缓和,有助于制造业投资信心一定程度上恢复,尤其是其中占比达70%左右的民间投资可能会有所改善。在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率、融资成本的推动下,制造业投资成本降低、预期改善。高技术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制造业投资将保持较快增长。

在此环境下,从银行端来看,提升制造业服务质效存在着可以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如信贷人员考核机制不完善,贷款一旦出现不良,信贷人员面临追责问责压力较大;另一方面,高新技术制造业普遍具有高技术、轻资产特征,创业初期规模小、投入大,盈利能力较低,而银行针对此类企业的信贷政策和风控能力评估能力不足,信贷投放相对谨慎。”徐承远对此认为,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绩效考核、尽职免责等内部管理机制,通过优化绩效考核等措施避免信贷人员出现“不愿贷”等思想。

除此之外,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引导企业实现多元化融资也是银行业进一步提升服务质效的重要思路。

“银行可以针对制造业企业特征,依托应收账款、供应链金融、特许经营权等进行融资,同时积极探索轻资产质押融资贷款。此外,还可加强银证、银担、银保合作,引导企业利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银行间等市场,通过股权、标准化债权、ABS等实现多元化融资。”徐承远建议。

曾刚认为,供应链金融可以作为未来银行服务制造业的发展重点。“根据优质核心企业的上下游去探索供应链金融,是从银行端来讲有效识别风险的一个重要创新方向。”曾刚表示。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供过于求 多地写字楼空置率创新高

供过于求 多地写字楼空置率创新高

截至三季度末,北京优质写字楼市场整体空置率上升至10.9%,创2011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上海写字楼的空置率在上半年达到顶峰至18.5%。

·“专用药不专” 三大短板加剧儿童药匮乏

中国西电: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全球领跑者

中国西电: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全球领跑者

西电集团承担着促进我国输变配电装备技术进步和为国家重点工程提供关键设备的任务,为特高压输电这张“中国制造”名片打上了自己的烙印。

·“以改促转”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