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聚焦 >> 正文

关于猪肉的通讯
——“稳猪价”背后的农业供给侧改革
2019-11-29 作者: 本报记者 张超文 李佳鹏 班娟娟 周勉 来源: 经济参考报

  猪年,猪价牵动着各方神经。猪肉是重要的民生产品,党中央、国务院对于保持重要民生商品价格基本稳定高度重视。为确保老百姓“菜篮子”供得上、供得稳,近几个月,从部委到地方再到企业,一场关于生猪稳产保供的攻坚战全面打响。

  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2018年四季度以来,生猪和能繁母猪产能持续下降,猪肉市场供给偏紧。今年3月特别是6月以来,猪肉价格持续上涨的效应开始集中显现。

  进入11月,生猪价格一路上涨的走势开始发生改变。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自11日至21日,全国农产品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从49.61元/公斤持续回落至43.7元/公斤。26日来自商务部数据显示,猪肉批发价连续三周回落,降幅超16%。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也表明,商品母猪和能繁母猪的价格都在回落。“生猪产能下滑已基本见底”“生猪生产整体进入止降回升转折期”“猪价暂时停涨”……稳产保供“大动员”成效渐显。

  值得关注的是,此轮“稳猪价”也成为加速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新契机,在推动解决猪瘟疫情问题的过程中,科学养殖、规模化养殖和现代化养殖上升到更为重要的地位,生猪产业转型升级新空间加速开启。

  失衡——猪价上涨之核心诱因

  今年3月特别是6月以来,猪价上涨势头明显。10月31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52.33元/公斤,相比9月末的36.34元/公斤,环比上涨了44%。10月,猪肉价格同比上涨101.3%,影响CPI上涨约2.43个百分点,占CPI同比总涨幅的近三分之二。受此影响,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3.8%。超出市场预期。

  猪价为何进入上涨通道,生猪生产怎么了?

  事实上,本轮猪价上涨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缺供”是关键词。非洲猪瘟疫情与周期性因素叠加成为核心症结。

  众所周知,猪周期一直是扰动猪价变动的关键变量,猪周期的本质是供需关系,需求端总体稳定,关键在供给端。猪肉供给端主要受养殖利润、政策干预等因素影响,这是人所共知的“灰犀牛”。非洲猪瘟是影响此轮猪价的偶然因素,成为意外出现的“黑天鹅”。正如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运行调控处负责人所说,本轮生猪价格于2018年5月跌至周期低点后步入新一轮上涨通道,之后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生猪产能下降明显。

  “灰犀牛”和“黑天鹅”同时发力,让生猪供给雪上加霜。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10月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1053.10万头,环比前月下降14.64%,同比下降46.02%。

  而供需错配的背后有更为深层次的矛盾——我国以散户养殖为主体的环境放大了价格的波动性。当前,我国生猪养殖业行业集中度较低,数据显示,2018年前十大进军养猪行业的上市企业生猪出栏量共4731.67万头,市场份额占比仅6.82%。生产者同质程度较高,行业集中度低,单个生产者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力较弱,更容易“追涨杀跌”,且防疫技术、资金不足,更容易大起大落。

  防疫成本等上升也令部分养殖户望而却步。“以前猪场每周消一次毒,从4月开始则是每天一次。消毒成本就比过去增加了七倍。而除了给猪场值守的员工正常加班工资外,还要额外给予每人每月600元的补贴。初步算下来,一头猪大概会增加50元的成本。”湖南鑫广安农牧股份有限公司董秘成霞林称。

  “由于需要大量补栏和种猪数量短缺,种猪价格比去年已经上涨了50%以上。”成霞林说。此外,记者调研了解到,猪瘟疫情阴霾带来的风险担忧,能繁母猪奇缺导致的无猪可养,补栏成本资金压力之下的拒而远之,用地环保难过审批的多重障碍……也令中小养猪户补栏意愿一度受到冲击。

  转折——“大动员”合力之效彰显

  猪价牵动民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猪稳产保供工作。

  为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全面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意见》,在加强养猪场(户)防疫监管,加强餐厨废弃物管理,规范生猪产地检疫管理,加强生猪及生猪产品调运管理,加强生猪屠宰监管,加强生猪产品加工经营环节监管,加强区域化和进出境管理,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加强动物防疫责任落实等方面做出具体部署。

  8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稳定生猪生产,保障猪肉供应,事关“三农”发展、群众生活和物价稳定。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明确了一揽子支持生猪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

  此后,各部门纷纷出招,合力打出稳产保供“组合拳”。

  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发文,明确提出除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区等人口集中区域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禁止养殖区域之外,不得划定禁养区。

  自然资源部要求取消生猪养殖附属设施用地15亩上限规定,推出在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前提下生猪养殖可用一般耕地等多项保障用地需求的措施。

  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发文,通过进一步完善临时贷款贴息、加大奖励力度、提高保险保额等政策,促进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维护经济稳定。

  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明确,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期间,对整车合法运输种猪及冷冻猪肉的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

  商务部表示,会同相关部门适时投放中央储备冻猪肉和牛羊肉,增加肉类市场的供应。同时,将按照市场化原则,继续鼓励扩大猪肉进口。

  ……

  地方层面,截至11月22日,28个省(区、市)先后出台扶持生猪生产的政策文件,一些省份大力支持龙头企业扩产增养,建设高标准规模养殖场,增加产能的同时推动产业升级。不少地市级也出台了生猪稳产保供的政策措施,通过一系列措施全力支持生猪生产恢复和发展。

  积极因素加快累积——10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首次止降回升;全国规模养猪场生猪生产持续较快恢复;全国生猪存栏降幅进一步收窄;全国生猪生产恢复面不断扩大。

  “全国生猪产能下滑已基本见底,年底前存栏有望止降回升。”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杨振海指出,全国生猪生产整体上进入止降回升的转折期。

  进入11月,猪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也在发生改变。11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降至49.61元/公斤;12日降至49.51元;13日降至49.02元;14日降至48.56元;15日降至48.13元;18日降至45.31元;19日降至44.70元;20日降至44.14元;21日降至43.70元。

  而从非洲猪瘟疫情防控来看,从2018年8月3日我国报告第一例疫情起,截至今年11月21日,全国共报告发生160起非洲猪瘟疫情,扑杀生猪119.3万头,除了两个省3起疫情目前还没有解除封锁,其余29个省份疫区已解除封锁。

  杨振海指出,目前能繁母猪存栏量已经止降回升,照此趋势发展,在疫情防控持续推进和疫情稳定的情况下,明年上半年生猪生产总体来说将进一步好转。

  在稳定猪价的同时,实现牛羊肉、鸡蛋等替代品的充分供应,也在确保物价总体稳定。大动员下的“菜篮子”保卫战初见成效。此外,为保障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绝大多数省份还启动价格临时补贴,目前至少累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55.1亿,惠及困难群众达2.22亿人次。

  契机——供给侧改革提速

  中国是第一养猪大国,猪肉消费占了全世界一半左右。生猪产业健康发展路在何方?

  “稳猪价”的前行路,正成为加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契机。在加强联防联控、提升防疫能力水平的同时,不少地方正在加快推动现代化养殖,并进一步提升猪肉品质。

  在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郊外的一家养猪场,养殖场老板曾建波去年和省里一家大型养殖集团合作,不仅引入了更加严密的管理模式,还投入600多万元升级添置了洗消中心、熏蒸房、自动投料机、防虫网等先进设备。曾建波告诉记者,曾经用最粗放传统的方式养了七八年猪,环保要求和非洲猪瘟,让他意识到那种模式已难以为继。

  如今,曾建波的养殖场相比以前面积并未扩大,但产能却从年出栏6万头增加到10万头,“现代化的规模养殖拥有更强的产能。加上通过技术手段,还能实现产仔率和出肉率的提高,以及病死率的降低。”他说。

  在更多业内人士看来,非洲猪瘟还将带来新一轮行业洗牌,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规模化养殖、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共识。《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2年,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要进展,养殖规模化率达到58%左右;到2025年,产业素质明显提升,养殖规模化率达到65%以上。

  记者了解到,不少企业已经在生猪养殖领域加大布局。11月18日,上市公司康达尔与海南文昌签署养猪项目投资框架协议,计划总投资约10亿元人民币,年出栏30万头生猪。而此前康达尔已经与广东省内四个地方政府签署了养猪项目投资框架协议,涉及金额近90亿元。

  一些抗风险能力强的农业企业态度更加积极。“面对当前猪肉供应的新形势,我们将建设5个大型生猪养殖产业链项目,总投资将超过300亿,新建设生猪养殖产能加起来将超过1200万头。”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表达了在生猪规模化养殖上的信心。近日,新希望董事会还通过了收购两家生猪养殖公司的议案。

  事实上,近期已经有多家上市公司公告,扩大生猪养殖规模。从已披露10月销售业绩的生猪养殖上市公司看,多数公司营收出现大幅增长。

  生猪行业转型升级也在提速。刘永好指出,中国养猪业比发达国家落后近20年,不管从经济效益、环保以及市场需求来看,必须推广新式养猪。“养猪产业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式养猪法,将推动养猪行业转型升级。”

  不少专家指出,从长远来看,解决肉价周期性涨跌问题,就是要在供给侧改革上做文章。一方面,引入市场资本,发展规模化养殖,稳定生猪存栏量,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加快生猪品种改良,改善养殖条件,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实现猪肉多样化优质化变革。以“稳猪价”为契机的养猪行业转型升级正在提速,而这也将成为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次生动实践。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农资“忽悠团”屡打不绝 测土配方“叫好不叫座”

农资“忽悠团”屡打不绝 测土配方“叫好不叫座”

记者走访了解到,一些农村肥料市场秩序混乱、监管乏力,换包装、偷含量、傍名牌、套洋名屡见不鲜,一些不法商家虚假宣传误导农民,少数商贩恶意坑农,农民无从辨别真伪。

·警惕区块链成行骗“金字招牌”

8.7亿吨劣煤生金之路

8.7亿吨劣煤生金之路

宝清蕴藏的8.7亿吨褐煤此前并不被看好。如今,科技改变了这些劣煤的命运。

·云南煤炭产业集团破茧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