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分钟,京沪高铁上海虹桥站直抵苏州北站。时空的便捷,让上海国和投资董事总经理浦伟选择了苏州北站所在地——苏州市相城区的一家智能制造企业作为合作伙伴。
这是一辆辆飞驰的“和谐号”“复兴号”深度改写苏州相城的生动缩影。根据规划,未来的高铁苏州北站将有4条铁路线交汇,形成“双十字枢纽”,成为我国沿海大通道的国家级枢纽。抢抓这一契机,刚满18岁的相城区踌躇满志。
把枢纽优势打造成高质量发展优势;开拓沪苏协同新空间,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布局;高起点谋划开放合作,扩大国际“朋友圈”……如今的相城,“奋斗趁年华 昂然正青春”,昔日的苏州“北大荒”悄然蝶变为长三角“枢纽中心城”。
智能驾驶技术创新大赛现场。(资料照片)
枢纽经济起飞 磁场效应放大
“相城是高铁苏州北站所在地,京沪高铁和即将建设的沿海高铁、苏锡常城铁、如苏湖城铁,将在这里的高铁新城交汇,形成‘双十字’枢纽……”在10月28日举行的2019苏州相城国际经贸恳谈周开幕式上,相城区委书记顾海东向来自世界500强、行业龙头企业、大院大所等机构的千余位嘉宾推介相城独特的区位优势——“国家级枢纽”。
枢纽对于经济发展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发达的交通基础和强大的集聚功能。”南京大学长江产经研究院研究员陈柳说,在枢纽经济模式下,枢纽地区将成为吸引要素的强磁场,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发展要素快速集聚,为地区现代产业体系重构和创新注入新内涵。
位于苏州主城北部的相城区2001年建区,曾因坐拥大片水网农田,产业基础薄弱,一度被称为苏州的“北大荒”。眼下,借势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相城区锁定枢纽经济风口,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磁场效应加速释放。
今年以来,相城十多次走进上海专题对接,“牵手”百余个项目,涉及大数据、智能制造、5G通讯、大健康等多个领域。6月,上海虹桥苏州(相城)数字经济创新产业园启动建设,集展览展示、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基金发展和人才交流等功能于一体,计划两年内导入60个以上产业项目,吸纳500名以上金融科创人才,每年举办1万人次以上的招商推介、投资交流、项目路演、主题论坛等活动。通过在交通、会展、商务等功能上与上海虹桥优势互补,相城旨在打造“虹桥-相城产业创新走廊”。
在枢纽经济带动下,人才、资金、项目纷至沓来。5月,作为海美控股的生产性研发“飞地”,总投资20亿元的海美国际(苏州)智造研发社区落地相城区渭塘镇,首期入驻的24个产业项目中,超九成来自上海。“在上海张江完成先进半导体、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等项目研发,从0到1;在相城实现转化,从1到N。”海美控股董事长陆福楠说。
近两年来,相城累计引进产业项目582个,计划总投资3079亿元,其中超10亿元项目94个,目前,近七成签约项目顺利落户。今年1-9月,相城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2%,工业投资增长20.1%,实际使用外资增长9.3%。在近日公布的《2019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发布》上,相城首次迈进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前30位,位列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第14位。
新经济崛起 新动能激荡
驾驶无需方向盘、手机一键召唤、智能规划路线……这些曾经在科幻电影中出现的画面,在相城区真实上演。10月24日举行的2019国际(苏州)智能驾驶技术创新大赛吸引了21支队伍参加,涵盖国内主要从事智能驾驶技术攻关的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代表着国内智能驾驶技术前沿水平。两天后,第二届全球智能驾驶峰会暨2019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智能驾驶产业峰会亦在相城启幕,中、美、日等多地顶尖智能驾驶研发力量汇聚一堂。
智能驾驶系列活动在相城举办绝非偶然,其背后是近年来该区在智能驾驶产业上的科学布局。目前,已有34家智能驾驶关联企业在苏州高铁新城集聚,既有自动驾驶技术解决方案企业,又涉及整车、雷达、测试、地图、媒体类企业,“智能驾驶全产业链布局日趋完善,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智能驾驶高地在相城初步建成。”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产业转型升级处调研员张瑛说。
智能驾驶产业的快速崛起,是相城打造全国领先的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科技金融、智能驾驶、先进材料、生物医药等六大未来产业创新高地的缩影。顾海东说,经济要提质增效、行稳致远,必须培育壮大新经济,转换新动能,这也是枢纽经济集聚要素,重塑产业结构的题中之意。
相城以前瞻眼光对发展全局进行顶层设计,确立了“以研发产业为主,配套部分高端制造业”的产业定位,推动辖区内传统产业园向研发社区转型,在全区整体规划建设高端装备、人工智能、光电信息、新材料、智能产业、生态科技、生物医药等12个特色国际研发社区。
目前,紧邻高铁苏州北站、占地10平方公里的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已引进微纳自动化所、托普索联合研发中心、苏科思联合研发中心、沃泰丰能等一批高科技研发项目,成立了江苏省先进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欧洲创新走廊、紫光SAP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中奥智能驾驶创新中心、同济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等20余个平台,具有国际特色的研发产业集聚区呼之欲出。
新经济崛起,产业版图重构。目前,相城已快速集聚了495家大数据企业、121家工业互联网企业、173家科技金融企业、46家智能驾驶企业、131家先进材料企业、75家生物医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接近60%。
产业结构的优化带来了人口结构的提档升级。2018年,相城新增高层次人才8500人,同比增长超过66%,全区人才总量达19.5万人,各级各类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超300个。
开放合作提速 国际“朋友圈”扩容
发力新经济,打造长三角创新高地,相城在苦练内功同时,也将目光放眼国际,探索对外合作新模式。
签约落地中日合作项目29个,洽谈中54个,预计总投资可达100亿美元……阳澄湖畔,一个聚焦中日合作,共享共赢的苏州(相城)中日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区昂首起飞。
今年初,覆盖相城全域的苏州(相城)中日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区规划发布,38.5平方公里的中心区定位“一核两翼”功能布局,其中“中枢服务核”和“技术转化翼”位于国家级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片区,“智力支持翼”位于阳澄生态新区(高铁新城)片区,整体形成有机联动的互补分工。
此后,相城对日合作步伐不断加快。2月,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日本瑞穗银行签约合作,激活金融招商“一池春水”;5月,两场苏州(相城)中日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区推介会,吸引超200家日资企业走进相城;相城多次赴日开展经贸投资促进和招商交流活动,并建立起对日招商联络站。
如今,一批日资企业在相城生根发芽。2018年,生田(苏州)精密机械整体搬迁至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落户不到一年,企业产值已超过7800万元。“苏州(相城)中日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区的规划给了我们信心,对企业发展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公司总经理金井勇说。
“苏州(相城)中日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区推进建设,是相城在扩大国际合作道路上迈出的坚实脚步。”相城区委副书记、区长张永清说,相城仍在加快推进中以、中荷、中意、中奥等12个国际化特色园区建设,提升高端产业项目、高层次人才、先进技术转化等领域合作水平,不断扩容国际“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