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亏损严重、濒临破产的地方国企洛阳栾川钼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洛钼集团”),经过两次混合所有制改革后,发展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前列的矿业资源公司。
借鉴洛钼改革经验,相关人士建议,在充分竞争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企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混改时,各级政府应解放思想,在选择优质战略投资者的基础上,股权结构可以合理调整,破除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弊端,建立适应市场化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实现良性发展。
洛钼集团在洛阳栾川的三道庄钼钨矿。(资料照片)
曾一半职工放假 1.8亿开启“续命之门”
1996年至2002年,国内外钼价低迷,加之洛钼集团长期“吃大锅饭”、机制僵化、股权责任不清、包袱沉重,企业亏损严重,负债累累。当时洛钼集团的6000名职工中有一半放假,拖欠养老保险金5000余万元,濒临破产。
2003年前后,在全国打响国企产权制度改革“攻坚战”的背景下,洛阳市栾川县希望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让洛钼集团走出低谷。
洛钼集团副总经理井石滚说,当时的洛钼集团是“鸡肋”,包袱沉重,很多投资方不愿接手。由于政府坚持国资控股,多个投资方忧虑资金安全和管理风险,退出竞标。但上海鸿商正想涉足矿产行业,通过长期行业研究,上海鸿商看好钼矿前景,注资近1.8亿元,持股49%,成为洛钼集团第二大股东。
洛钼集团董事长李朝春说,国内外很多矿产资源都是大企业把持,很难进入,鸿商看好钼矿行业的发展潜力,愿意通过参股的方式挤进来,先挤上车,靠未来的增量实现投资价值。
上海鸿商参股后,促使洛钼集团往科学管理的轨道上靠近,剥离非核心业务,优化资源配置,置换职工身份,创新考核方式,清理历史包袱,促进企业健康运行。2003年后,洛钼集团凭借钼价大幅回升和混改红利扭亏为盈。
但企业的体制弊端依旧存在。洛钼集团总会计师顾美凤说,混改后,企业的主导权不在上海鸿商手中,上海鸿商主要围绕企业在香港上市做了一些整顿工作,但并不是根本性改革,没能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2007年洛钼在香港上市后,企业内部仍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各分公司、子公司财务独立,权力很大,推行集中采购涉及利益纠纷,很难推行。”顾美凤说。
混改盈利后,企业又犯了老毛病,主业定位、发展战略不清晰,无效低效投资,急功近利,而一些长远战略却无法落实,洛钼集团过于依赖市场行情的经营特点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由于没有控股权,面对体制弊端,上海鸿商对企业改革、发展没有主导权。
期间,上海鸿商认为并购海外矿山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2007年起,曾高薪聘请国外专家团队进行海外矿产资源考察,为海外并购做前期准备,但因国外专家团队费用较高,矿产资源考察周期长,遭到质疑后,洛钼集团停止提供经费,上海鸿商只能自己出钱为洛钼集团发展办事。
洛阳市国资委企业改革改组科副科长陈君红认为,当时的洛钼集团仍然存在体制机制弊端,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等问题仍旧突出,不适应市场竞争,抗风险能力弱。当2008年钼价再次下行时,企业盈利随之大幅下滑,2009年利润同比下降70%。归根结底,还是企业的治理结构并没有脱胎换骨。
洛钼集团在洛阳栾川的万吨钼选矿厂。(资料照片)
人事监察两手抓 鸿商掌大局开启“二次混改”
面对混改后的现实困境,洛阳市政府和上海鸿商都意识到,因体制机制僵化、内部利益复杂、缺乏足够的战略眼光,洛钼集团很难实现彻底的市场化转型,而引入上海鸿商的目的不应是解决短期融资问题,而是借助其理念、机制推动洛钼改革发展,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因此,在洛阳市支持下,2012年起,上海鸿商走到前台,开始主导洛钼改革。其目标是,国资逐渐退出大股东地位,由民资控股,实现彻底的市场化转型。
为此,上海鸿商提出两个要求,一是掌握人事任免权,二是在企业内成立纪检监察机构。洛钼集团董事长李朝春解释,没有人事权谈不上改革,改革一定会触碰利益,需要纪检监察机构为改革保驾护航。
改革第一刀砍向“官帽子”。领导班子带头辞去国企干部身份,打破“官位终身制”、能上不能下的弊端,所有管理人员竞聘上岗,按照业绩任职,能上能下、能再上能再下。期间,企业撤职和降职使用中层以上干部25名,裁减基层管理人员169名,裁撤管理机构10余个。对二次混改后仍违纪违规违法者,新账旧账一块算,一查到底,仅2013年,党纪处分7人,政纪处分13人,被司法机关判刑6人,挽回经济损失1650余万元。
通过人事改革、精简机构、正风肃纪等措施,彻底解决了吃“大锅饭”,人浮于事、低效运行的弊端,其效果立竿见影。2012年年底起,洛阳市支持上海鸿商增持股份成为洛钼第一大股东,进一步巩固改革成果。
在此基础上,洛钼集团推行成本控制、绩效考核、全面预算管理、技术创新、产品多元化布局、海外并购等工作才能得心应手。二次混改后的第一年(2013年),洛钼集团管理费用同比下降5357万元,2013年和2014年,在钼铁价格持续走低的情况下,洛钼集团的利润却逆势上涨,取得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
二次混改后,洛钼集团借助回归A股获得融资的东风,抓住行业周期低点的机遇,认准产品多元化布局和海外并购的发展战略,2013年以来,累计投资60多亿美元收购澳洲铜金矿、巴西铌磷矿、刚果(金)铜钴矿,小公司“吃掉”大资源,逆周期完成高质量并购。2018年,洛钼集团海外收入209.86亿元,占公司营收的80.8%,海外板块已成为集团营收的重要来源。
洛钼集团总经理助理、生产部部长李继涛说,即使没有第一次混改,洛钼集团赶上钼价上涨也能继续走下去,但想要上市和进行海外并购离不开二次混改。地方国企没有走出去的理念和视野,上海鸿商进来后,通过科学管理,能挣钱、敢花钱、会花钱,买大矿、买好矿、买熟矿,洛钼集团取得了大发展,时间证明,鸿商主导改制是对的,真正让洛钼实现腾飞。
破除固有弊端 完全竞争领域混改“见实效”
经过两次混改,2003年至2017年,洛钼集团主营收入增长52倍,利润增长347倍,总资产增长100倍,国有净资产增长39倍。2018年,洛钼营收259.63亿元,成为位居全球前列的矿产资源跨国公司。
对比混改前后的变化,李朝春、陈君红等人认为,洛钼集团所从事的钼矿产业处于竞争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从产权层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能有效克服固有弊端,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是国企改革的重要路径。“在完全竞争领域,可以解放思想,在股权结构上让步,让民资担任大股东,借助其先进理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企的市场竞争力。”陈君红说。
不过,国企改革是一次“自我革命”,真改革就会碰矛盾、触利益、担风险。相关人士建议,在国企改革过程中,要谨防虚假改革、见好就收、半途而废。在充分竞争领域,国企混改时,各级政府应解放思想,借民资之手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破除国企的固有弊端,建立市场化体制机制,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保障国企改革动真格、见实效、管长远。
洛钼集团总经理李发本认为,国企有好的管理人才,但好的机制在民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将两方的优势结合起来,有利于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同时洛阳市国资委和洛钼集团都认为,引入战略投资者的优劣是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政企之间有没有信任基础,政府主管部门是否足够包容开明,投资企业是否有追求、有抱负、有能力,这些都是影响国企改革能否成功的因素。”李朝春说。
混合所有制改革不仅仅是通过融资“救急保命”,而是寻找专业化、有抱负、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通过产权结构变革,在权责对应后,借助其资金、管理、机制和智力支持,推动国企实现市场化转型和重生。
洛钼集团在刚果(金)的铜钴工厂。(资料照片)
洛钼集团在海外并购的澳洲铜金矿夜景。(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