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深秋的夜晚已有凉意,但夜间经济聚集地依然人气爆棚,热闹非凡。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各大城市纷纷出台政策促进夜间经济发展。《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广州、杭州、成都、长沙等地调研发现,发展夜间经济有助于刺激内需,满足群众多样化消费需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但也面临着业态单调、质量不高、外部环境不优等制约因素。业内人士建议,要不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优化外部营商环境,推动夜间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不断释放市民夜间消费力。
图为上海市五角场淞沪路创智天地市集上,市民正选购商品。记者 王翔 摄
需求旺盛潜力大 新兴业态受追捧
每天入夜,作为外地游客来长沙必到的“网红打卡地”,文和友老长沙龙虾馆便迎来客流高峰,今年假期曾创下日排号量达7000多桌的纪录,其年营业收入以亿元计。
记者在长沙、杭州、成都、广州等城市调研发现,随着自由职业者、加班、上夜班人数的持续增加,商家夜间供给能力的不断提高,照明、交通等配套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加上各种刺激政策的强力助推,各地夜间经济正呈现蓬勃发展势头。
“我们推算过,广州夜经济最大的盈利还是商品零售,年营收额可以达到2800亿元之多,大约占零售业整体收入的30%左右。”广州市发改委服务业处处长尹志新说,排在第二位的是夜间餐饮,一年大约有800亿元营收,约占餐饮业营收的三分之二。
除了食、游、购,“夜秀”“夜展”“夜读”“夜跑”等新兴业态正日益受到消费者追捧。这些专注于精神需求满足和健康品质生活供给的业态创新,正在成为夜经济的新增长点。
今年夏季,以“17度新安江”著称的浙江建德市“火”了一把。每天晚上,新安江游轮广受游客欢迎。建德新安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红霞介绍,夜游已经成为当地夜间消费的品牌产品。特别是去年12月杭黄高铁开通后,今夏散客同比增长了42%以上。
今年元宵节,在高339米的成都天府熊猫塔举办的一场光电烟火秀,吸引了57万市民和游客“围观”。该项目运营者介绍,“339”过去按传统城市综合体的方式运营,生意不温不火,后来引入时尚潮玩酒吧、自然博物馆等新兴业态后,迅速点燃了年轻人的消费热情。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毛中根教授调查发现,夜经济延长了消费时间,释放了夜间消费红利,成为消费增长新突破。数据显示,广州服务业产值有55%来自夜经济;据阿里巴巴“夜经济”报告数据,每天21∶00-22∶00,淘宝成交额占全天消费比例超过36%。
从“小散乱”到大商圈 服务创新倒逼制度改革
1984年,中国首个灯光夜市——西湖夜市在广州市越秀区的西湖路上出现,小吃、百货摊位摆满了整条路,成为一代广州人的记忆,但由此带来的占道经营、污水排放、噪音扰民等城市管理难题亟待解决。2001年,以西湖夜市为代表的传统夜市在广州退出。
尹志新说,夜市并没有消失,而是出现“三化”趋势:室内化,商家转移到了可以遮风挡雨的室内;街道化,将商家聚拢起来以吸引更多客流;地下化,一些大型综合类商圈的地下空间成了小商户集聚地,餐饮零售一应俱全,深受年轻人喜爱。
这种集聚发展的趋势在成都、杭州、长沙等地也很明显,一些集美食、购物、运动、音乐、文艺、酒吧、观光等服务业业态为一体的夜间经济示范街、特色消费商圈、社区消费新场景等综合性夜经济模式逐渐呈现,推进了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了消费增长。
成都市锦江区夜游产业涵盖天仙桥、兰桂坊、大川巷等点位,串联了夜购、夜食、夜秀等种类。锦江区文体旅游局统计,截至7月底,该区工作日日均夜间客流量约2.5万人次,夜间销售额约240万元;节假日日均夜间客流量约3.5万人次,夜间销售额400余万元。
夜经济版图的逐步扩大,需要城市提供更多针对性更强的公共配套服务。在广州、长沙等地,城市公共交通为市民夜生活提供了保障。在广州,晚上11点后,大部分地铁和公交还在运行,承载人们的出行需求,节假日期间,公共交通还会延长运营时间。从9月10日起,长沙市共有13条公交线路夜间运营至晚上11点半以后。
服务创新倒逼制度改革。长沙市天心区委副书记朱远红介绍,天心区新成立了夜间经济服务中心,在晚上8点至次日凌晨2点,采用驻点办公与巡查办公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并通过设立“夜间管家”、部门轮班驻点和多方协调联动机制,确保夜间经济工作服务到位。
业态拓展提升夜间经济成色
“自古以来,我国许多城市就有以美食、赏灯、购物为主的夜生活,但直到近年来‘大唐不夜城’‘紫禁城上元之夜’‘夜游锦江’‘橘子洲焰火’等有地域特色的大型综合产品推出后,夜间经济才显示出对消费的巨大推动作用。”毛中根说。
“珠江夜游、广州塔、长隆大马戏,号称广州夜游‘老三样’,不是看动物,就是赏夜景,业态不够丰富,具有广州特色的文化氛围还有待加强。发展夜间经济,必须补上广州夜生活的文化短板。”尹志新表示。
长沙市天心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局长朱德军说,现在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夜生活需求强烈,发展夜经济有很大市场,但是目前夜经济的业态比较单调,层次还比较低,供给适应不了需求。比如,以餐饮等形式居多,仅仅停留在吃吃喝喝或者物质消费的层面。
记者调研发现,部分夜经济发达城市也认识到了上述问题,纷纷开始着力打造集美食、购物、运动、音乐、文艺、酒吧、观光等服务业业态为一体的夜间经济示范街、特色消费商圈、社区消费新场景等综合性夜间经济模式。
长沙市商务局综合处处长王浩说,长沙市近年来以推动大型商圈、商贸综合体和特色街区等商贸流通载体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夜间经济发展。通过创新业态,灰汤温泉、方特东方神画、新华联铜官窑的夜间开放活动,拉动入园人数增长30%以上。长沙音乐厅、梅溪湖大剧院上演的国际交响乐、国际舞台剧,逐渐成为年轻消费者的夜间“新宠”。
夜间文化类消费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近日,在杭州“纯真年代”书吧,负责人朱锦绣为脑瘫诗人殷龙龙举办了一场诗歌朗诵会,到场参与者有小学生、业余诗人及家住附近的文艺爱好者。朱锦绣说,书吧经常举办夜间文化沙龙,例如读书分享会、观影会、科普类学术讲座等等。最近几年来,一个切身感受是,阅读等文化活动越来越受欢迎。
“揠苗助长”隐患多 配套服务须跟上
记者调查发现,在新一轮拉动消费的系列举措中,夜间经济被推上“风口”,成为多地竞相追逐的发展目标。但是,部分地区一哄而上、揠苗助长的培育方式,带来诸多隐患。
首先,发展夜经济要算好“经济账”。浙江黄龙海鲜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建钢说,虽然目前夜宵生意还不错,但要延长夜间营业时间,人工成本是主要负担,服务员月平均工资约4000元,场地年租金200万元。
一些商家表示,商场的开门时间不一定越晚越好。开到很晚,客户不一定增加多少,反而增加了电费、加班费等运营成本。另外,公共交通花纳税人的钱,客流少也容易亏本。发展夜经济既要促进消费,又要做好顶层设计算好“经济账”。
其次,发展夜经济须全面统筹实施到位。“没出事算运气。”成都有关部门事后总结,“339”光电烟火秀虽然“刷屏”,但也出现了现场过度拥挤、群众体验感差等风险隐患。对活动规模预判不足、宣传不够全面精准、统筹实施不够到位、大型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等都是主因。
长沙市天心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局长朱德军反映,一些城市发展夜经济局限于夜景灯光打造,仅仅是把游商小贩的经济行为在夜晚进行扩大化、 组织化、合法化,给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困扰,并引发食品、交通、环境安全等问题。
三是发展夜经济配套服务须先行。毛中根指出,发展夜经济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地理气候条件差异大、居民“闲暇时间”不足、夜间消费业态单一、产品同质化严重、交通不够便利降低出行意愿等。
中国消费经济学会会长杨继瑞教授认为,夜间和白天的经济运行有较大差异,包括灯光照明、公共交通、治安管理、食品安全、物流配送、应急管理等方面都考验着城市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的人性化程度,这些配套服务必须跟上且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