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在发言中表示,之间前我们习惯靠内需实现的减税降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后,又转向降成本的减税降费,今年实施的减税降费,转向稳预期的角度。难度更大,但是更加具有可预期性、稳定性,便于企业在研发、投资、创新等方面进行安排。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俏彬在发言中表示,减税降费作为本届政府2019年重要工作,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就。简单来讲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今年两会之前,减税降费1.0版本,到今年两会之后,以增值税税负大幅度下调为标志,进入了减税降费的2.0版本。
对于减税降费成效,冯俏彬给出两个数据,第一个数据是1—6月份全国减税降费总金额超过1万多亿;第二个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对1万家中小微企业的调查表明,目前减税降费受益面非常大,所得税在中小微企业这个层面达到百分之百。增值税复杂一点,受益面同样非常广。
在具体操作层面,刘尚希表示,减税降费可以有三种类型,一个是靠内需的减税降费;一种是降成本的减税降费;还有一种是引导预期的减税降费。
刘尚希进一步指出,三种不同类型的减税降费要求是不一样的,最容易操作的就是靠内需的减税降费,只要减了就行,增加了企业和个人的可支配收入,政策就算成了,因为政府少收了,纳税人可支配收入就增加了,内需自然就扩大了。降成本的减税降费,难度稍微要大一点,要有更多的针对性,对市场运行的情况,对产业的结构得有更多的了解,否则降成本的减税降费精准性、有效性就比较差。
“我们过去习惯是靠内需的减税降费,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后,又转向降成本的减税降费,‘三去一降一补’其中一个就是降成本。现在仅仅满足于靠内需、降成本实施减税降费已经远远不够,应当转向稳预期的减税降费。稳预期的减税降费难度是最大的。今年实施的减税降费,靠向稳预期的角度。”刘尚希认为,稳预期的减税降费要求减税不能是在税基上做文章,要转向更多在税率上做文章。
刘尚希说,税基上减税往往有期限,本身存在不可预期性。如果税率降下来,增值税基本税率从16%降到13%,更加透明度,也更加具有可预期性、稳定性。这种情况下,企业根据税收政策的安排,便于企业在研发、投资、创新等方面进行安排。
刘尚希认为,从这点来说,今年这一轮的减税降费比以往更具有引导预期的作用。引导预期的减税当然很自然也具有靠内需、降成本的效应。
刘尚希介绍,现在减税降费的力度是超大的,可以说是前所未有。上半年的税收收入增长只有0.9%,6月份的税收收入负增长,个人所得税的增长是负3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