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人民银行、新华通讯社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指导,经济参考报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中国建设银行、平安普惠共同主办的“2019普惠金融高峰论坛”日前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以“供给创新 聚合发展”为主题,围绕当前普惠金融行业面临的各种热点问题,进行深入交流,齐声论道,为普惠金融在新时代的发展凝聚智慧、贡献力量。
图为论坛现场。
在上午举行的主论坛上,与会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在多部门政策的鼓励下,我国普惠金融进入快速发展期。不论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还是非银机构,最近几年都向普惠金融业务领域进行倾斜,并积极探索更多可持续的业务模式。他们纷纷建言,普惠金融不仅要解决“输血”问题,更要解决“造血”问题,赋能客户是普惠金融业务的核心。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小微企业贷款量增价降。截至5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0.25万亿元,比2018年年初增长33.46%,高于各项贷款的增速14.17个百分点。今年前5个月新发放的普惠型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是6.89%,较2018年一季度降低0.92个百分点。
“建行·新华普惠金融-小微指数”第四期成果同日于论坛上发布。数据显示,2019年一季度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继续增强,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持续回落,在保持小微企业融资风险稳中有降的同时,融资效率大幅提升。
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刘桂平在演讲中表示,作为国有大行,建行深刻认识到普惠金融服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在国有大行破解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截至今年5月末,建行普惠金融贷款客户数近150万户,贷款余额超过8000亿元,今年前5个月普惠贷款新增近1500亿元,增量居五大行首位,增速超过30%。“建行在大行中率先将普惠金融明确为全行发展战略。全行上下形成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扑下身子,找准社会民生痛点难点,把握民营和小微企业需求,致力提供更有效的普惠金融服务,更好地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围绕小微、双创、涉农、扶贫等民生领域,建行用普惠金融可复制可持续的模式,建立长效机制,引导资金流向民营和小微企业,让长尾客户、服务洼地以及急需金融服务的人群,尽可能公平、有尊严地获取金融资源。”刘桂平说道。
平安集团也在积极打造普惠金融服务样本。平安集团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心颖表示,在解决渠道“最后一百米”和风控问题上,平安集团也下了很大功夫。首先,平安银行一直以来深耕供应链金融,目前平安银行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也进行了升级,为中小微企业更好地提供服务。其次,平安普惠专注的是比小微企业体量更小的个体工商户、自雇经营者组成的普惠信贷的深水区、新蓝海。通过构建聚合平台,复杂的信贷业务链条被分解为获客、风控、增信、资金等多个环节。在每个环节,联接具有独特环节优势的市场主体,让专业机构以高效能的方式解决专业难题,打通金融资源和小微群体之间的“最后一百米”。再次,金融壹账通是平安集团金融科技的输出平台,目前,在这个平台上已经开发出1000多项专利,为超过3000多家金融机构提供科技支持,服务整个行业。
与会人士表示,普惠金融大有可为,其核心除了“输血”小微企业和个人之外,更重要的是,为这部分人群赋能,使其自身具备“造血”的能力。
东南大学国家发展与政策研究院院长华生就表示,普惠金融在现代经济当中起到枢纽的作用,“就像人的血液流通,如果出现问题,人就难以维持。企业资金流断了,这个企业的生命也基本结束了,因此普惠金融在改进弱势群体的地位方面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他也进一步表示,普惠金融的经济意义在于强化整个经济的基础,普惠金融不是“输血”,是要帮助弱势的群体有“造血”的能力。
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经济学家曹远征也持相同的观点。他表示,能力建设是普惠金融的核心要义。他举例称,海南农村信用社的小额贷款团队全部都是农学院毕业的大学生,他们了解农民需要什么、怎么进行田间管理以及怎么进行产品销售,让这些人来做信贷安排,能够给贫困户提供真正需要的服务。他指出,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更需要有能力建设的普惠金融去帮助客户形成能力,然后构成稳定的还款来源,进而降低风险,从而更具普惠性。赋予客户能力,让客户能自我产生还款来源,只有如此做,金融才能从排斥走向包容,才能真正达到普惠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