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聚焦 >> 正文

“双创”已成经济动能转换结构升级新引擎
2019-06-20 作者: 王静文 来源: 上海证券报

在2019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上,大家看到了一群群意气风发的创业者、一批批奇思妙想的创新产品,真切感受到“双创”的无限生机。

自李克强总理于2014年9月的达沃斯夏季论坛首提“双创”概念以来,随着全社会创新创业意识的不断提升及整体环境的不断优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推进,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双引擎”之一,有力地推动了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升级,在创造就业、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纵向流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统计,2018年全国新登记企业669.9万户,同比增长10.3%,新增市场主体2149.58万户,同比增长11.7%,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7%和8.9%,高于工业增加值整体增速。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持续加大,全社会创业创新的热情和潜能正在充分释放。

今年是第五届“双创”活动周,主题为“汇聚双创活力,澎湃发展动力”。李克强总理在杭州主会场的讲话中说,对“双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重点强调了三个方面:第一,“双创”有力支撑着就业。“双创”为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特别是年轻人打开了广阔就业空间,有利于促进比较充分的就业,让每个家庭有安身立命之本。第二,“双创”是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双创”聚众智、汇众力,利用“互联网+”平台,促进了新动能加快成长,这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第三,“双创”还可拓展社会纵向流动通道,为更多人尤其是“草根”创业者提供发展平台,使他们通过拼搏实现人生价值,创造社会财富,这有利于实现机会公平,推进市场繁荣。

就在此次活动周启动之前,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把“双创”引向深入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发挥“双创”支撑就业的重要作用、发挥“双创”促进科技创新的独特作用、支持打造“双创”平台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推动“互联网+”升级以及引导金融机构降低小微企业融资实际利率和融合成本等。可以预计,随着当前国际经济不确定因素的增多以及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双创”的作用将会更为突出。从国务院常务会议的相关部署来看,降低创业创新成本,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发挥“双创”在支撑创新上的独特作用,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降低小微企业融资实际利率和综合成本将成为未来政策的发力重点。

自去年年中以来,中央把“稳就业”放在“六稳”的首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李克强总理上月中旬强调,“大力推动‘双创’上水平,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拓展就业新空间。”为进一步发挥“双创”在支撑就业上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为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提供更多就业岗位,需要各级政府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制定《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双创”提供良好的成长空间。

近几年来,“双创”逐渐呈现出聚焦生产领域、技术要素深度融合、成果转化更为活跃、与产业升级结合紧密、创新创业生态更加完善等趋势特征,创新创业与技术创新、效率变革、产业升级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结合得更为紧密。为充分发挥“双创”在支持创新方面的独特作用,政策应加大支持力度,包括支持“双创”示范基地在科研立项实施、成果确权和转化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快落实研发费用按75%比例税前加计扣除的政策等。

企业草创初期,大多是以小微面目出现,但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始终伴随着小微企业的成长过程。6月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将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从不高于各项贷款不良率2个百分点放宽到3个百分点。在此之前,银保监会在3月发布了《关于2019年进一步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将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容忍度放宽至不高于各项贷款不良率3个百分点。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将范围扩大至所有小微企业贷款,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事实上,监管层今年以来一直致力推动银行建立健全“敢贷、愿贷、能贷”的考核激励机制,放宽小微企业贷款不良容忍度是其中重要一环。这些举措有助于疏通政策传导,切实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但在降低融资成本的同时放宽不良容忍度,商业可持续性可能会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国务院常务会还鼓励风投、创投加大对“双创”的支持力度,支持创业孵化机构、创投企业发债融资等其他措施,以共同致力于改善创业创新的金融环境。

(作者系民生银行研究院高级宏观分析师)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京味”改革打造服务业扩大开放新高地

“京味”改革打造服务业扩大开放新高地

围绕服务业重点领域扩大开放,聚焦服务业重点领域,北京在放宽市场准入和促进国际合作上持续发力。

·农村电商造福一方却遭遇成长烦恼

我国煤层气开发须紧扣“适应性”

我国煤层气开发须紧扣“适应性”

多位受访业内专家表示,紧扣技术“适应性”,因地制宜开展技术创新,将是煤层气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绿色能源将成为云南省第一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