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在外交部蓝厅山西推介会上,一幅精美的不锈钢剪纸作品惊艳全世界。这幅作品采用的正是太钢集团研发的比纸还薄的“宽幅软态不锈钢”。
作为不锈钢行业的领军企业,太钢集团近年来瞄准“高、精、尖、缺”,在毫厘之间下足“绣花功夫”,在最薄、最轻、最硬、最特殊的产品性能上展开竞争,把成为全球行业领军者、创新领跑者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目前,太钢集团拥有以不锈钢为核心的系列专有技术、授权专利2700多件,其中发明专利772件,主持制定了我国不锈钢产业70%的国家标准,产品通过了系列国际标准认证,拥有向全球市场供货的通行证。
太钢集团“手撕钢”立体仓库。记者 曹阳 摄
领跑行业 利润屡创新高
据太钢集团技术人员介绍,超薄不锈钢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石油化工、汽车、电子、家电、计算机等领域,还可以为氢燃料电池乘用车、柔性太阳能光伏发电、海洋探测、新型锂电池包覆外壳等高端精密制造业提供新型材料。由于工艺控制难度大,这种产品长期被日本、德国等国家垄断。
目前国际市场上多为厚度0.05毫米的软态不锈钢,而太钢集团研发的这种“宽幅软态不锈钢”厚度仅有0.02毫米,宽幅达到600毫米,由于能被人用手轻而易举地撕碎,因此又名“手撕钢”。目前该产品已实现批量生产,整体工艺属于世界领先水平。
“手撕钢”并非太钢集团仅有的“利器”,同样领先的还有碳纤维。这种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工等领域。类似铅笔头大小的一小束,就含有1.2万根碳纤维,每一根碳纤维的厚度仅有头发丝的1/5,而强度却是普通钢铁材料的10倍以上。
长期以来,由于其核心技术被少数国家封锁和垄断,国内相关材料需求常常陷入“无米下炊”的境地。面对迫切需求,太钢集团瞄准高端碳纤维这一转型升级方向奋力“攻城拔寨”。
2013年底,太钢钢科碳材料有限公司与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强强联手,仅用一年半时间就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建成一条T800H聚丙烯腈碳纤维百吨级专线,工艺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4年4月,太钢钢科碳材料有限公司生产出了第一批合格的T800H碳纤维,产品技术质量指标达到国内领先、世界一流水平。2017年12月28日,这个公司千吨级高端碳纤维二期工程顺利建成投产。
太钢集团还研发出了一种叫磁轭钢的钢板,广泛应用于水电工程领域,俗称“水电钢”。
在钢铁上,下绣花的功夫。从“手撕钢”到碳纤维,再到“水电钢”,在最薄、最轻、最硬、最特殊的产品性能上展开竞争,就是太钢集团高质量发展的方向。高质量发展,也让太钢集团的年利润从2016年的12.9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43亿元,再到2018年的53亿元,创下了10年来最高业绩,名列全国钢铁行业前茅。
太钢集团质检人员在检验“笔尖钢”钢丝的质量情况。记者 曹阳 摄
融入基因 沉下心创新
创新在太钢集团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
新中国成立之初,太钢就被国家定位于发展特殊钢。20世纪50年代初期,太钢先后生产出新中国第一炉不锈钢、第一块热轧硅钢片、第一块电磁纯铁。之后,太钢始终把发展优质特殊钢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先后投产了中国第一套万能炉卷轧机、第一套冷轧不锈钢成套设备、第一台不锈钢精炼炉、第一套立弯式特殊钢板坯连铸机等。正是依靠创新,太钢成为中国特殊钢特别是不锈钢产业发展的引领者和风向标。
在中国钢铁大规模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太钢集团也始终把科技创新放在企业发展的第一位,不刻意追求量的扩张,钢铁生产规模始终控制在1000万吨左右。太钢认为,1000万吨钢的生产规模,在行业不算大。如果这1000万吨钢都成为国家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精品,就极有价值,也能够从根本上弥补太钢地处内陆地区、物流等要素成本相对较高这一“天然”短板。同时,太钢位居中心城市,周边环境容量较小,绿色发展是企业生存的前提和发展的基础。要赢得生存空间和发展未来,只有坚持走创新之路,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打造都市型绿色工厂,才可以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才有可能有更大的发展。
创新发展是太钢集团转型升级、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钢铁行业长期积累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日益凸显,钢铁行业成为国家化解过剩产能的重点行业。太钢认识到,钢铁产能严重过剩是事实,但高端需求仍然很旺盛,行业前景仍然十分广阔,有竞争力的企业仍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钢铁材料面临着更新换代的重大机遇。作为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太钢集团要在这场行业淘汰性竞争中胜出,必须树立强烈的创新使命感和担当责任感,必须坚持不懈创新,真正依靠创新引领新常态,依靠创新弥补中国制造的短板,发挥创新主力军的示范带动作用,当好创新的“国家队”。
目前,创新发展已经成为太钢文化的基因和发展战略的核心。太钢不锈冷轧厂连轧作业区班长牛国栋在岗位上经常强调创新。他说:“每天改变一点点,每天就会进步一点点。”太钢集团相关负责人认为,近年来,太钢成功研发“笔尖钢”、高端碳纤维等一大批高精尖特产品集群,绝非偶然,是全体干部职工始终不渝、持续创新的必然结果。
太钢集团提出,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必须大力弘扬“闻新则喜、闻新则动、以新制胜”的创新理念,必须塑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反对守成”的创新文化,把创新融入一切工作始终,在创新上保持战略定力,着力创新,沉下心来创新,矢志不移创新。
深化改革 为创新提供驱动力
太钢集团对改革与创新的关系不断深化认识和实践,明确提出,改革也是创新,改革要为创新提供驱动力。太钢集团坚持推进以市场为导向、以创造价值为中心的管理机制和流程变革,撬动内部和外部的活力杠杆,加快由生产经营型向价值经营型转变。
坚定战略方向,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发展战略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和方向性,是一个企业及其所有员工的行动指南。2000年,面对原燃料涨价和内部资金严重不足的严峻形势,太钢集团曾面临这样的选择——是发展普钢还是发展特钢,是上规模还是上品种?经过认真分析和研究,太钢集团确立了“建设全球最具竞争力不锈钢”的战略目标,明确走专业化发展的路子,在普钢与特钢之间选择发展特钢,在特钢中,集中力量发展不锈钢。围绕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太钢集团持续加大创新投入:每年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例始终保持在5%左右,每年在预算中安排3000万元资金,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优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先后与国内外4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成14个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先后建成了国家级理化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16个科研实验室,目前已经形成了先进不锈钢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省不锈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铁道车辆用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碳纤维暨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为引导行业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完善体制机制,激发科技创新的动力活力。围绕重大工艺技术和质量问题,太钢集团在全公司推行课题首席负责人公开竞聘、命题承包、按效取酬等措施,并明确提出,鼓励科研人员大胆探索、主动创新,对研发损失不作绩效考核;打破条块分割,围绕重大项目和重点品种开发,实行SBU(战略经营单位)管理体制,每年组建数十个由生产、营销、科研人员组成的跨部门团队,进行重点品种研发和重大项目攻关。同时,推行由营销经理和技术服务经理组成的“双经理制”新型营销团队,加速构建起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用”战略经营机制,由为用户“提供产品”向“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转变,由材料生产商向材料服务商转变。
紧盯前沿需求,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太钢集团充分利用世界不锈钢工艺技术装备发展新成果,自主集成,实施了两轮大的不锈钢改造和建设项目,实现了工艺技术装备的大型化、现代化、集约化和高效化。太钢集团还先后承担54项“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及省市科研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5项,拥有以不锈钢为核心的系列专有技术,授权专利2757件,其中发明772件,主持制定了涵盖国内不锈钢产量70%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加大力度研发国家建设急需、能替代进口、支撑下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端产品,形成了以不锈钢为核心,包括冷轧硅钢、铁路用钢、高强韧钢的高效、节能、长寿产品集群。
加大激励 培养人才
人是创新的主体和活力源泉。为打开各类人才成长通道,太钢集团持续实施“培养50名优秀管理人才、100名优秀科技人才、500名优秀操作人才”的“515人才战略”,出台了《2014-2020年高技能人才规划战略》,坚持按贡献参与分配,推动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快速成长。
加大对创新人才的激励力度。太钢集团创建了以价值为导向的重大课题命题承包制,让科技人员自由组合、自主选题、按贡献参与分配,上不封顶;实行即时激励,项目攻关成功一个、奖励一个,让优秀科技人才沉下心来搞课题,静下心来攻难关,为科技人才成长开辟了新的空间和渠道。太钢集团还在全公司关键领域推行首席工程师制,坚持每年一评审,动态调整,首席工程师(技师)享受科级或副处级待遇,让贡献与收入相称。目前,全公司已经形成了90多人组成的首席工程师(技师)队伍,在各自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太钢集团坚持每年召开科技表彰大会,对重大科研成果和科研攻关团队、科技标兵进行隆重表彰,给予重奖激励,增强了科技人员的成就感和获得感。除了调动创新人才、一线工人的积极性,太钢集团还在各层级领导干部中弘扬企业家精神,力争使他们成为创新要素的整合者、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和推动者。
加大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太钢集团坚持通过全员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各种形式的培训,全面提升职工素质。在积极开展“技能登高、素质提升”主题竞赛的基础上,太钢集团持续推进职工创新工作室活动,广泛开展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以及科技咨询、技术诊断、导师带徒等活动,为职工岗位创新搭建平台,形成了多层次、开放式、全覆盖的全员创新体系。目前,太钢集团职工创新工作室达到30多个,实现了在主线单位的全覆盖,形成了一支以技术领军人物为龙头,技术骨干、一线技术职工参与共同攻关的强大职工创新团队。太钢集团还常年开展青年创新创效活动,青年职工只要在企业工艺、设备、质量、安全、节能降耗等方面遇到难题,均可开展项目申报,经公司青年创新创效组委会办公室审批后可正式立项。如今,太钢集团拥有以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一德为代表的老一辈优秀科技人才,以全国劳动模范、铁路用钢首席研究员王玉玲,“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不锈钢行业领军人才李国平为代表的中青年优秀科技人才,以“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代表、轧钢工牛国栋,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技术能手获得者、炼钢工吕涛为代表的高技能操作人才,他们已成为太钢开展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梯级创新型人才队伍已经形成。
加大全员综合素质提升力度。自2013年起,太钢集团引入国际知名咨询公司敬业度评估管理工具,开展全员敬业度评估,多维度对影响职工敬业度提升的关键驱动因素进行量化分析,找准短板,持续改进。五年来,全员敬业度提高了20个百分点。太钢集团还在国内率先开展全员操作岗位技能测评,形成了具有太钢自身特点的职工技能评价体系,全员技能提升更加直接、有效。太钢集团已连续30多年开展职工技术比武活动,技术比武成绩与职工技术等级鉴定挂钩,技术比武全过程由技能鉴定考评员监督,比武成绩可作为技能鉴定成绩,对于当届和连续两届、三届获得状元称号的,太钢集团还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在全国钢铁行业职工技能大赛中,太钢集团连续获得优异成绩,赢得了同行的称赞,也体现了太钢全员素质提升的丰硕成果。“人人都要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新风尚正在太钢形成,而这正是太钢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