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放心水,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供水公共服务。”近年来,这成了四川省成都市广大农村地区饮水安全的新气象。从“有水喝”到“喝好水”,再到“喝‘同网、同质、同价’的安全水”,这都得益于成都市在重塑产业经济地理的大背景下,由成都环境集团推进的“11+2”供排水业务一体化新模式。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统筹部署,成都环境集团与相关区县政府“政企联动”,全面贯彻执行《水污染防治法》,围绕“水十条”“四川水十条”及“成都治水十条”要求,从改善民生服务出发、从满足百姓需求出发,共同推进区域供水一体化,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供水安全系数和幸福指数。
供水一体化 告别小水井、小水厂
“以前,我们喝的都是地下水,看上去就有点浑。”郫都区古城镇马街社区69岁的村民朱木晓说,过去农村吃水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依靠自己打的小水井,一是依靠乡镇建的小水厂。
由于缺乏设备和专业技术团队,这些饮用水很难完全经过科学净化处理,水质安全难以保障。
长年喝地下水,大家看在眼里,愁在心里。在一体化供水还没通达前,几乎家家户户都备着净水器。用净水器是因为水质不好,村民说为了家人健康,往往还要多花一份买净水器的钱。
为做好“水文章”,切实保障城乡饮水安全,2018年,成都市重组成都环境集团,实施“全域供水”是成都环境集团重组后推进的重要战略工程。
郫都先行试点 “三步走”实现全区全覆盖
实现安全供水全域覆盖并非一蹴而就,考虑到各种历史和现实因素,需要做好试点,着力解决好最突出的问题。
作为成都市最大的饮用水源地,郫都区承担着主城区86.3%的饮用水供水任务。让水源地的村民喝上标准合格的自来水,是一项最基本、最急迫的民生工程。
2017年6月,成都环境集团与郫都区签订投资合作协议,率先启动实施“全域供水工程”。
据了解,此次郫都区实施的全域供水工作,创新采取了“三步走”方式实现全域大管网供水。第一步实施“村通工程”,实现村村通达自来水;第二步实施“户通工程”,采取农户自愿出资、政府补贴原则,参照村级公共服务项目建设的村级民主自治方式,提高自来水普及率;第三步则是进行水源切换,提高供水品质。
目前,通过郫都区各级政府部门和成都环境集团共同努力,郫都区全域供水工作已初见成效,基本完成村通工程,下一步将水源切换成成都自来水七厂供水,将有12个乡镇110余个社区实现通水,惠及约10万居民。
做好“水文章” 守好“生命之源”
既要引来安全好水,还要管好污水排放。为进一步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全面保障区域内居民饮用水安全,有效解决区域内环保问题,成都环境集团积极推进供排水协同发展,助力成都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据成都环境集团下属公司成都市西汇水环境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健介绍,作为“11+2”全域供排水业务一体化的排头兵,公司在集团的领导下,坚决贯彻成都市以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构筑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体,为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供好水,保障排水达标。目前,公司已经接管郫都区8座乡镇小污水处理厂。
李健表示,原来的乡镇污水处理厂规模小,投入少,缺乏专业的技术团队,片区之间重复建设,产能达不到设计规模。成都环境集团接手后,充分发挥技术专业优势,重新规划集中收集污水系统,完善污水处理设施,按照片区集中规划建设5或者6座大污水处理厂,既节约了建设用地,减少人力投入,还提升污水处理厂运营效率,后期也提高污水处理厂的抗风险能力和节约运营成本,保障排水达到《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同时,按照四川省“两江标准”的要求,在产业园区基础配套设施方面,污水处理系统严格按照环保要求规划、建设、运营,让企业免除后顾之忧,为招商引资、为产业园区发展保驾护航。
据了解,成都环境集团正积极将郫都成功经验向“11+2”其他区域推广,遵循“一区一策”原则,依托70年自来水生产供应的经验,整合各区供排水资源。目前,集团已与双流区签订投资合作协议并组建合资公司,与新都、青白江、温江等区签订代管协议。
成都环境集团立足新形势下水务产业创新发展需要,正积极参与成都市新一轮水务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对标国际一流城市标准,助力全市水务发展体系重构。
集团还同步加快建设李家岩水库、自来水七厂三期等重大水务项目建设,实现双水源供水、多水厂产水、同(联)网供水,推进智慧水务工程,不断提升市域供水安全系数与服务水平,为成都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夯实水务服务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