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广西虽然属于后发展欠发达地区,但区位优势却得天独厚。自治区成立60年来,广西紧抓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合作等机遇,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赋予广西“三大定位”新使命: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彻底激活了广西的区位优势,推动思想观念、发展战略、体制机制等实现变革性突破,使得广西全方位形成以大开放引领大发展的崭新态势。
广西60周年大庆重大公益性项目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图为项目之一的横跨红水河的广西河池至百色高速公路。新华社发 (高东风 摄)
理念革新引领开放新局
受历史因素影响,地处南疆的广西一度封闭落后,经济社会发展长期相对滞后。“三大定位”新使命从战略层面指明广西发展方向,在干部群众中引发了“头脑风暴”,促进了思想观念的深刻转变,激发起干事创业的巨大热情,有力推动了各领域开放发展的革新性突破。
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唐爱斌说,“三大定位”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战略高度对广西发展进行深远谋划,强调在更宽更广的范围把握广西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区域合作的空间与平台,一举锚定了广西开放发展的航向,激活了广西改革创新动力。
按照“三大定位”新使命的要求,广西积极推动与周边省区市开放发展规划衔接,明确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的全方位开放发展格局,在中新互联互通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等重点项目建设中,均着力与相关国家和省区市建立有效合作机制,推动形成落实“三大定位”新使命的战略合力。
地理意义上,广西是西部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但历史上西南乃至广西货物不走广西港口的问题非常突出。要发挥在区域发展中的支点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必须通过改革创新提升自身竞争力。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董事长周小溪说,多年来,北部湾港一直苦于港口资源分散、体制机制不顺、相互间恶性竞争,画地为牢的局部利益观念是其重要原因。“三大定位”带来的理念更新推动北部湾港口体制改革加快推进。
为提升北部湾的枢纽作用,广西加快港口集疏运体系改革,整合港区资源,实施“一轴两翼”布局,实现三港区统一调度及各联检部门与港口信息共享,港口散货和集装箱卸载效率较整合前提高30%以上。
随着改革的推进,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加快国际化步伐,航线从东盟延伸到印度、中东,“走出去”参股马来西亚关丹港和文莱摩拉港,“引进来”与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合作建设码头,短短几年内企业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秘书长王雷说,“三大定位”指引着东博会走向升级发展。近年来,东博会从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向服务“一带一路”拓展,相继邀请斯里兰卡、哈萨克斯坦、坦桑尼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特邀合作伙伴,新设 “一带一路”国际展区吸引数十个沿线国家的数千家企业参展,走出国门把巡展办到东盟国家等,在国际区域合作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要求更为优越的营商环境。广西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逐步形成和完善保税物流体系,探索推进“单一窗口”“两国一检”等通关模式,依托沿边金融改革、跨境电子商务等完善服务。针对通关效率不高等问题,加快建设中越友谊关—友谊国际口岸货运专用通道,今年6月起友谊关口岸节假日正常通关,成为全国少有的全天候通关的陆地口岸。“构建国际大通道促进了贸易的繁荣,货量增多又倒逼服务理念和水平提升。”凭祥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副主任叶盛说。
综合发力全面融入“一带一路”
广西沿海沿江沿边,连接中南、西南和北部湾,与东盟陆海相连,具有对外开放的独特区位优势。中央赋予“三大定位”新使命以来,广西举全区之力、集全区之智,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带动战略,打造“一带一路”重要支撑。
强化互联互通是充分发挥广西区位优势的基础和关键。广西坚持陆海统筹、软硬并重,确立了“一廊两港”(中国—中南半岛国际经济走廊、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重点,全力构建连通内外的国际大通道。
北部湾港在与马来西亚关丹港合作中,不仅开通了直航航线,还建设启用中国-东盟港口物流信息中心,初步实现港航物流信息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还参股运营关丹港。
2017年9月常态化运营的中新互联互通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这一中国西部地区的纵向新通道,不仅打通了西部地区经广西出海的最便捷通道,还构建起贯通“一带”与“一路”的闭合环线。
广西与西部有关省份通力合作,从夯实合作机制、班列常态化开行、搭建信息化平台、开展提效降费优服行动等方面推进陆海新通道建设。今年4月,西部10省区市联合发布了共建这一通道的倡议。目前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已扩展至6条线路,通达重庆、兰州、贵阳、昆明、成都等西部多个城市和香港、新加坡等国际中转枢纽。今年以来,广西还创新思路,组织试运行钦州至波兰中欧班列,积极推进陆海新通道与中欧班列衔接,高效衔接“一带一路”。
在建设“信息丝路”方面,广西制定了《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总体规划》,加快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大数据中心、信息港小镇等信息基础设施项目,推动数字产业集聚发展。中国—东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鲁东亮表示,未来计划与东盟国家合作建设东盟信息港云计算中心,通过大数据资源整合,向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云计算大数据服务。
在完善通道基础上,广西以跨国合作平台为抓手,不断推进对外投资和贸易纵深发展。中马钦州产业园和马中关丹产业园成为世界上首个互在对方国家建设产业园区的姊妹园区,开创了“两国双园”模式,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中泰(崇左)产业园等也加快推进,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合作架构。
开放优势积聚发展新动能
通过几年的实践,广西落实“三大定位”取得积极成效,在区域和国际经济合作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区位优势正加快转化为开放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
一是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开放发展的环境日趋优化。当前,一个以港口为龙头,以陆路和空港为大通道,以保税物流体系和物流园区为关键节点,以快速通关为保障,以跨境电商为新增长点,连接多区域的国际大通道、合作大平台正在广西日渐成形。自治区委党校“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张家寿表示,新通道和新平台的建设、开放意识的提升、新模式的运用等,共同形成了一个更加优越的开放氛围和环境,对深化广西开放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二是经济外向度、国际化水平提升,开放发展新动能不断积聚。广西引进了一大批国际一流企业和技术、管理模式等,同时企业“走出去”力度加强,并从进出口贸易向投资、合作、跨国并购等拓展。钦州保税港区引进了多个国家知名港口运营商入驻,借助国际港运企业资源快速拓展集装箱物流业务,提升了发展竞争力。此外,通过实施“电商广西·电商东盟”工程,2013年到2017年广西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长53.3%,东兴、凭祥等边境城市依托毗邻越南的优势发展沿边跨境电子商务,将东盟国家的特色商品销往全国,初步形成集物流、支付为一体的沿边跨境电商新模式。
三是在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支点”“门户”效应逐步显现。随着陆海新通道等新的经济大动脉形成,广西在辐射带动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逐步成为“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前沿和跳板。川、滇、湘、黔、渝通过广西所属口岸进出口的货物总值年均增幅在30%左右,一些西部省区市纷纷在北部湾布局临港工业园区、生产基地、码头等。新加坡太平船务、全球造纸巨头斯道拉恩索等大型企业纷纷斥巨资在广西布局产业项目。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陆建人说,他们更看中的是广西在“一带一路”中的跳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