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记者一行日前来到四川普什宁江机床有限公司,重回国有企业早期生产资料广告产生的历史瞬间,探寻揭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篇章的历史脉搏。
四川普什宁江机床有限公司前身是国营宁江机床厂,1965年从南京内迁至都江堰,是新中国最早从事机床生产的国有企业之一。
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右下方刊登出一条“别样”的广告——“本厂各种精密、高效单轴自动车床专供钟表、仪器仪表、无线电原件、照相机、打火机、玩具等各种行业加工轴类零件时使用……承接国内外用户直接订货。”
一石激起千层浪。广告引发了全国范围的争论。反对方认为,这种方式“是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国民经济的原则相违背的”,“无论从经营管理,还是从方便用户来说,就多数生产和生活资料而言,产销直接见面是不可能的”,等等。
然而,市场反应却十分“活跃”。据当时的记录显示,全国各地渴望得到仪表机床的用户纷纷来电、来函或派人到厂里来要求订货,各类信件达8000余封。比如,江西宜春无线电元件厂来信表示,“贵厂生产的纵切自动车床是我厂生产线上梦寐以求的急需品,我厂一直苦于无处订货”;河北省衡水地区无线电厂来信写到,“前些年打了不少报告,填了不少单子还是石沉大海,杳无音讯,有了钱也买不着”……
计划经济时代,国内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产需双方难以有效对接,机电产品按国家计划指标分配。1979年8月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题为《产销直接见面供需双方满意》的文章,配发的“编者按”中说,“广告一登,产品积压变产品畅销,产销脱节变双方满意。这件事说明,现行的沿用多年的机电产品分配方法,有很大的缺陷……产销见面的试验,就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改革。”
“一方面,机床厂开工不足,不断减产;另一方面,手表、自行车等厂家却买不到机床等生产设备,无法扩大生产,产量难以提高。东西少、要的人多,咋不俏嘛?”78岁的原宁江机床厂副总工程师、高级电气专家郑义和的一番话道出了背后的原因。
据介绍,1978年10月,四川率先在全国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工作,宁江机床厂等6家不同行业的国有企业成为首批试点企业。“试点企业逐户核定利润指标,确定当年增产增收目标,允许在年终完成计划以后提取利润,作为企业的基金,并允许给职工发放少额奖金。”四川普什宁江机床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连成说。
此时,尽管有政策支持,宁江机床厂经营状况却并不乐观。原来,1979年,国家计划下达宁江机床厂生产纵切自动机床314台,负责统购统销的物资部门反映,只有165台有销路,要求再减产80台。减产的要求,让年生产能力达500台的宁江机床厂一时陷入困境。
那么,纵切自动车床真的是滞销的“长线产品”吗?80岁的原宁江机床厂车间主任、齿轮加工专家王宗毅回忆说:“事实上,当时纵切自动车床国家每年进口500台,1976年更是进口1000台。国内紧俏的手表制造厂用户要扩大生产,非常需要这种车床,计划内渠道得不到,只好找来图纸自己生产。由于专业能力不够,生产的机床质量不达标,造成资源浪费。”
面对窘境,1979年时任宁江机床厂领导班子经过集体讨论,萌发了在新闻媒体上打机床销售广告,寻求“以销定产、产需直接见面”的大胆想法。顶着犯错误的风险,宁江机床厂成了“吃螃蟹的人”。
“这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是在挑战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禁区。”王宗毅说,生产资料打广告,都还没有过先例。
82岁的原宁江机床厂副总工程师、高级机械专家李才银说:“从当年6月25日到8月15日,我们总共签订了1300余台机床的供货合同,相当于前几年全年产量的两倍多。厂里加工手表零件的机床销售行情持续看涨,产品在全国钟表业市场的占有率甚至达到80%以上。”
“打广告前,5年没涨过工资。打广告后,连涨5年工资。”王宗毅描述,订单的到来,也让冷清的生产车间顿时热闹了起来。“经济效益大幅度增长,很快就成了当时成都市少有的年利税超过千万元的企业。”
“实践证明,这张广告不仅开启了宁江机床厂企业市场化道路,也叩开了中国生产资料商品化的大门。”郑义和说。
经过多年发展,四川普什宁江机床有限公司已经成为中国中小型精密机床研究、设计、制造的知名企业,产品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优秀新产品奖,国家重点新产品推广计划等荣誉,年产值超1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