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难、融资贵是小微企业面临的老问题。近年来,各金融机构不断提升小微金融服务,但在征信与增信方面仍存在短板。专家表示,“看得见、看得懂、信得过”是实现普惠金融的关键,完善征信与增信体系是解决金融机构小微服务短板的重要一环。
“过去,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平均在5%-8%,大型商业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缺乏精力和动力,一些大行的普惠金融贷款一年新增200亿元就算不错了。”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表示,如何打破银企之间的信息孤岛,一度成为不少大行服务小微企业的苦恼。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表示,金融的本质是基于信任的商业合作,“看得见、看得懂、信得过”是实现普惠金融的关键。提升小微金融服务,需要让小微企业相对金融机构“可见、可理解、可信”,并降低这些行为的难度和成本。
“小微企业融资难,首先难在第一次贷款如何被金融机构接受。但征信系统里大都是借钱还钱的记录,缺少能让金融机构了解初次借贷客户的非信贷数据。”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局长万存知说。
建设银行日前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蓝皮书(2018)》提出,当前,我国征信与增信体系存在覆盖广度不够、信息缺乏有效整合、连带担保与违规授信、企业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在现有信用信息系统基础上,需进一步推进信用信息的征集、整合、公开和共享。
“信用体系建设是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底层保障和支撑环节,只有围绕小微企业的信息更完整、更真实,才能打消银行对融资风险的顾虑。”建设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张为忠表示,“目前失信联合惩戒制度也有待进一步完善,以减少企业逃废债事件的发生,让银行更有信心提升小微企业的信用贷款额度,以对接企业融资需求。”
《中国普惠金融蓝皮书(2018)》提出,应推动社会征信机构发展,为金融机构提供信用评分、评级等信用信息增值服务,特别是为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支持电商和小额信贷协会等主体基于其数据资源发展征信业务,扶植新型征信机构成长。通过建设多层次的征信机构,促进金融机构产品和服务创新。
“商业银行正借助现代信息科技手段,综合利用内外部大数据,整合相关信息创新小微金融服务。”田国立介绍,目前,普惠金融已成为建设银行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今年以来至9月末,建设银行普惠金融贷款新增1600亿元。
陈道富表示,大部分小微企业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依附于核心企业。因此,金融机构应将小微企业群与核心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评估,通过对物流、债权、债务等多重信息考量小微企业的信用情况,重新发现小微企业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