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晚宴是牛津大学的福利之一。这种历史悠久的用餐方式至今仍在组成牛津大学的38所学院中流传,几乎与上课同等重要。学生们一周可以吃上几次,学院出资赞助部分餐费,目的是增加学生之间的友谊和对学院的归属感。当然,在正式晚宴上,全球经济、科技趋势、商业案例都会成为不错的谈资。
我曾受邀参加过牛津几个不同学院的晚宴,穿着正装,在学院内大餐厅的长条桌前吃完一顿三道菜的晚餐。受邀参加某个学院的正式晚宴是一种荣誉,也是认识这所学院的最直接却也最深入的方式。
虽然牛津的每座学院是如此不同(最古老的牛津学院起源于13世纪,最年轻的则在2008年才成立),但它们的正式晚宴却没有太大差别。独特的聚餐方式将牛津大学的“修道院特性”凸显出来,提醒赴宴者牛津的学院都是由砖瓦与信仰筑成,它们曾是用拉丁语讲授希腊哲学与基督教神学的中世纪修道院,大学的丰富学识中总混杂着僧侣制度的味道。
晚宴的参加者们面对面坐在长长的餐桌两侧,每四到六名用餐者之间会放上一盏小台灯或是烛台,微弱的光亮将这些坐在巨大教堂般餐厅中的用餐者自然分组,让人想起牛津的拉丁文校训“耶和华是我的亮光”。有的学院要求学生们在正式晚宴时穿着宽大的黑色长袍,这种中世纪的服装最大限度地掩盖了用餐者性别与年龄的区别,让他们看起来像是来此聚会的几百个学识丰富、忧天悯人的灵魂。赴宴者们会站起来,低着头,恭敬地听院长和教授在读经台前用拉丁语念完传统的基督教祈祷词(有时还会敬祝女王身体健康),讲完学院的历史,然后偷偷用眼神和邻桌人交流,确认这些谁也不懂的祷词已经念完。院长会用慈父般的笑容和点头暗示他们可以坐下,但只有等身旁人的餐点端上来后才开始拿起自己盘边的刀叉。他们犹如僧侣一样小声讨论,努力让餐刀、餐叉与餐盘在接触时发出最小的声音。
在墙壁上十几幅先贤画像的注视下,学生们吃完三道菜配葡萄酒的晚餐,迟到或是早退都被视为极大的失礼。不过,一般在主菜上完后,餐厅里的气氛就会稍稍活跃起来,说话声也慢慢变大,但大笑与叫喊始终被禁止。学生们会用葡萄酒缓解压抑的心情,有些人会喝得迷迷糊糊,然后在恍惚中摸着黑向校园里的酒吧进发,开始更轻松的下半场。
每次晚宴都是一次小型的学术研讨会。有一次在王后学院的大餐厅里,我和一个学东亚历史的研究生谈论清朝的中英贸易,一个地理专业的研究生则插话给我们讲从天气和洋流角度看,当时英国的船只到印度及中国的路线与耗时。
不久,一个生意上涉及3D打印的访问学者也加入讨论,话题逐渐转为这项新技术是否会让传统的制造业中心转移(只要有3D打印机的地方就会成为制造业中心,哪怕它在撒哈拉沙漠里)以及它对世界贸易产生何种影响。
当然,并非所有话题都如此严肃。当晚我们聊到的其它话题包括查尔斯王子是否会放弃王位继承权好让威廉王子趁早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