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乡村振兴 关键在人
2018-02-22 作者: 熊园 来源: 经济参考报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也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破解“三农问题”,根本要依靠亿万农民。可以说,亿万农民要是没了积极性,乡村振兴也就没了“主心骨”,没了“源动力”。

  四十年前的农村改革,首先解决的就是农民积极性问题,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农村改革之所以见效, 就是因为给农民更多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时至今日,如何调动农民积极性这一问题同样关键。据有关方面测算,虽然未来数年我国农村人口将逐步减少,但2030年之后保守估计会稳定在四五亿,这意味农村人口将占我国总人口三成,基数依然庞大。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民大量进城,农村发展停滞,部分农村凋敝。毫不夸张地说,相比八十年代农民普遍高涨的热情,当下不少农村可谓毫无生机。究其原因,主要是城市走在了现代化的前列,人才、资本、技术和产业等方面的优势过于明显,进而导致我国城乡发展极不平衡、城乡差距不断加大。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日前发布的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七大基本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考虑到“三农”问题本身的多样性、复杂性、艰巨性以及长期性,新时代下调动农民积极性,要特别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淡化农民的身份标签,突出农民的职业标签。新时代下应打破思想禁锢,“农民”两字,不应是一种身份,更应是一种职业,要努力营造人民“愿意当农民就当农民,不愿意当农民就不是农民”的氛围,千方百计让农民成为一种让人向往的职业,造就亿万懂农业、爱农村的职业农民。要加快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实施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并支持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

  其二,积极性的背后就是利益,要想办法让农民收入增加、负担减少,这是调动农民积极性最有效的手段。邓小平同志曾提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各项涉农政策一直都在强调要给广大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实打实的实惠。最为典型的就是家庭承包责任制,这个实践创新把农民的劳动和收入直接联系起来,劳动产品“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其三,产业留人,环境留人,尤其是留住年轻人。一方面,要打破城乡二元经济,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比如发展农村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等乡村旅游工程,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等;另一方面,有调查发现,凡是能留住年轻人的乡村,工作环境大都优美、体面,比如旅游景区和田园综合体。

  其四,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是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定心丸”。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坚定不移加快农村发展,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当前,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最为迫切的就是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此外,要着力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在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的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当前不少农村的空巢化、空心化、老龄化并非个例,乡村振兴战略可谓适逢其时。归根结底,农民既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乡村振兴必须依靠生于斯、长于斯的亿万农民。因此,必须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全国每年3000万吨污泥恐将产生二次污染

全国每年3000万吨污泥恐将产生二次污染

专家研究预判,每年未妥善处置的污泥数量已经超过3000万吨,造成二次污染问题已有所显现。如若不能妥善处置,势必成为引爆环境危机的“定时炸弹”。

·电子竞技发展引资本巨鳄抢滩

家装“全流程陷阱”防不胜防

家装“全流程陷阱”防不胜防

由于家装消费专业性强、家装市场无序竞争等原因,消费者频频掉入家装陷阱,家装市场究竟有多少“不能说的秘密”?

·预付式消费失信商家能否“见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