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科技创新为中国打赢蓝天保卫战护航
2017-12-27 作者: 记者 任沁沁 倪元锦 潘强 来源: 新华社

  26日,中国官方首次发布绿色发展指数。北京绿色发展指数排名全国第一,在6项分类指数中有3项名列榜首。

  在这份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的《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公报》中,北京的环境治理指数、增长质量指数、绿色生活指数分别为98.36、93.91、83.15,均为第一。

  今年冬季,北京的雾霾天明显少了。截至目前,12月北京空气的优良率接近90%,成为久违的“无霾月”。北京市环保局近日通报,前11个月,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为5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4%,较2013年同期下降35.6%。

  2013年开始,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污染宣战。中国国务院“大气十条”打破地域行政藩篱,建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在预报预警会商等领域有诸多建树。

  在科技助力、产业升级、大力减排、严格执法等多重措施下,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呈改善态势。2016年天津市、河北省的PM2.5浓度为69微克/立方米、70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分别下降28.1%、35.2%。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部署,其中蓝天保卫战最为引人关注。会议提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重点是打赢蓝天保卫战。

  “京津冀空气质量的改善,彰显了中国治理大气污染系列举措的成效,其中科技治霾十分抢眼。”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高吉喜认为,打赢蓝天保卫战,科技创新是强劲助力,有持久效力。

  他分析指出,最新科技使监测数据更加精准。比如,环保监测中心每日、每周、每月和每个季度都仔细核对分析所有的空气监测数据和相关的运行情况,既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也能够对重污染的过程实时把握,精准施策。

  2013年,首个区域环境气象中心——京津冀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成立,建立了区域环境气象长中短期“无缝隙”服务体系,雾-霾中长期预报的时效和分辨率逐年提高,可对“京津冀区域哪些地方在未来16天内可能会出现持续性雾-霾天气”提供潜势预报产品。

  大气污染需要综合的探测和治理,大气细颗粒物PM2.5地面监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要想更好地治理中国的大气环境,还需要更多的高科技手段对污染气体和温室气体等多种大气化学成分开展三维综合探测。

  中国气象局充分利用风云系列气象卫星遥感的监测优势,对霾以及大气其他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区域之间的输送和长期变化趋势等加强监测和分析。

  今年11月15日,“风云三号D”气象卫星发射升空,并在12月8日传回首幅可见光图像。“风云三号”D星和A星、B星、C星四星组网,将全球天气预报中的数据更新由之前的6小时提升到4小时,90%以上的数据更新甚至可以提升到2小时以内,为老百姓在极端天气预报、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和服务。

  12月8日下午14时7分,“风云三号”D星首幅可见光图像成功传回地面。“风云三号”D星是中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的第二颗业务星。;

  中国气象局卫星大气环境遥感应用学科领域带头人张兴赢研究员表示,多源卫星在太空组网开展对污染气体和温室气体等多种大气化学成分的综合三维探测,不仅可以很大程度提升霾的预报、预警质量,对中国大气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随着技术水平的深入发展,大气减排技术也更加精准。高吉喜说,通过精密的监测数据,可以得知哪些区域的排放超标,一旦超出警戒线,有关方面将立即制止责任主体的污染行为,将风险降到最低。“这既保护了环境,也有利于经济的良性发展。”

  预报预警与应急管理一脉相承。在重污染来袭时,对污染源有针对性地“点刹”控制,是科研界追求的“精准应急管理”。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王自发说,中国科研人员自行研制的“双向嵌套多尺度空气质量模式”,可用来探索大气污染物产生、输送和沉降规律,继而在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稀释、扩散时,提前对排放源头进行“点刹”控制。

  中国首个大气环境监测国家工程实验室——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24日成立,旨在构建“天、空、地”立体大气环境监测系统。未来3年,大气环境监测国家工程实验室将突破大气氧化性、大气超细颗粒物、灰霾关键气态前体物等不少于10项高灵敏度监测、探测关键技术。

  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局长严庆表示,国家工程实验室的成立,有利于把中国的大气环境监测技术推向广阔的国内市场,并促进这些技术更接近发展中国家的需求。

  部分发达国家的空气质量在完成工业化后历经半个多世纪治理才呈现好转,中国则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直面大气治理难题。

  联合国环境署气候和清洁空气计划负责人海伦娜认为,中国将创新技术应用到空气质量监测领域的经验,为政府大气污染治理决策提供精准技术支撑,也树立了全球改善环境典范。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买买商城

网络视频用户激增催热微电影产业

网络视频用户激增催热微电影产业

未来微电影从业者应坚持内容为王、强化版权意识,同时寻求恰到好处的发行和放映模式也是微电影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白色污染”治理业内人士提出新思路

家装“全流程陷阱”防不胜防

家装“全流程陷阱”防不胜防

由于家装消费专业性强、家装市场无序竞争等原因,消费者频频掉入家装陷阱,家装市场究竟有多少“不能说的秘密”?

·预付式消费失信商家能否“见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