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照党中央和国务院指示精神,在研究和总结国内外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增长和环保的现实,《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绿色发展指数计算方法》研制和2016年绿色发展指数测评工作已完成。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中央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发布了我国各地区的绿色发展指数。这是中国官方首次发布绿色发展指数,意义重大,可概括为四个“有利”:
一、有利于造福人民、建设美丽中国
城市化与工业化曾给我们带来困惑与苦恼。当一座座城市用大楼和烟筒取代了一棵棵大树的时候,当工业污水把我们的小溪变成臭水沟的时候,当灰蒙蒙的天空吞噬了蓝天白云的时候,我们怀念起农村,怀念起小时候的生态,怀念起虽贫穷但清爽的日子。现在,新时代到来,一切在变化中!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什么是美丽中国?美在自然,美在发展,美在生活,美在文化。
在“人类绿色发展评估体系”[1]中,我们曾用了12个指标来比较全球123个国家的绿色发展水平。这些指标若概括成一句话,即:“天蓝气爽、地绿水清、生物共存,吃饱喝净、健康卫生、教育脱贫”,显然,这应是“美丽”最基础的底线!
从中国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中,我们感受到了绿色中国和美丽中国基本的判断指标与要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的主要监测评价指标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共有38个进入了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中。这些指标的提出,综合考虑了公众对环境质量的期盼、环境指标可行可达、经济社会可承受等多方因素,以及我国人口高密度、产业高强度的客观情况。比如,城市空气优良天数和PM2.5浓度下降的指标、废气排放减少的指标、地表水质达标的指标、森林覆盖率的指标等,均有助于还中国一个天蓝气爽、地绿水清的自然环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与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等指标,使我们看到政府对城市绿色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视;而单位GDP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的要求,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和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等要求,又体现为提供人民富裕幸福生活的基础——发展与生产的绿色化。
我们希望,借助绿色发展指数测评等各种政策措施,促进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建设美丽中国,进而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二、有利于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绿色发展是世界潮流,是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为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世代幸福的发展方式。多少年来,人们总以为地球是可以无限索取的,现在才发现并非如此。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有一套完善的法规和制度来保证。绿色发展指数,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2010年时曾在媒体上说:“由于人类基因中携带的‘自私、贪婪’的遗传密码,人类对地球的掠夺日盛,资源正在一点点耗尽,人类很难避免生存的灾难。地球将在200年内毁灭。”2015年9月27日,习主席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问题领导人工作午餐会时指出:“地球,在浩瀚宇宙中,比沧海一粟更渺小;但对她养育的所有生命来说,却比稀世明珠更珍贵。中国愿发挥建设性作用。”地球只有一个,保护地球家园,为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中国政府做出了具时代意义的承诺,这集中体现在《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中。这里周密地安排了落实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个具体目标的详尽措施。如在可持续经济增长指标方面,不仅包括工业、农牧渔业、现代能源,而且包括了消费和生产模式,包括了城市。在环境与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方面,包括了应对气候变化、陆地生态系统、海洋、野生动植物、防止空气土壤与水的污染等重要内容,且均规划有相应指标与完成期限。
自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中国从自身国情出发,继续发挥着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建设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履行应对气候变化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不断贡献着中国智慧和力量。2017年3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被首次写入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成为中国对人类发展作出应有贡献的标志。
官方公布一国各地区的绿色发展指数,这在中国是首次,在全世界各国也是领先的。前些年,国际组织和学术单位等对绿色发展的相关研究很多,仅指数测评,侧重点也各有特色,或侧重经济增长,或侧重生态环境,或侧重资源能源消耗,或侧重生活质量等。据我所知,仅有英国、加拿大政府相关部门或官方网站发布了可持续发展指标,但这是以国家为对象而缺少国内各区域的测评与比较。中国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的特点是:既强调把绿色与发展结合起来的内涵,强调了资源、生态、环境、生产与生活等多方面,更突出了各地区的绿色发展的测评与比较。
显然,中国官方首次发布绿色发展指数,促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中国人民福祉,而且有利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地球村”,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有利于完善生态文明国家治理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从整体看,国家生态、资源、能源和环境具有公共性,属于全体人民的共有财产,这一性质决定了政府在环境与生态治理中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需要承担相应的公共政策制定、管理监督等职责。在党中央正确路线指引下,中央政府从资源环境生态管理体制上,不断精心规划和有效实施。这次绿色发展指数的形成与公布,正是体现了这一点。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中央组织部会同国家统计局等18个部委组成的生态文明建设部际协作机制和由国家统计局承担的年度评价工作,既体现了发挥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政府职能,体现了实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政策和协调解决重大环境保护问题的行政权威,体现了政绩考核和干部使用的新导向,还体现着指数测评体系工作的全方位合作与有序推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的设计与绿色发展指数的测评,为绿色发展的制度创新和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提供了有价值的基础条件。它以真实可靠的统计数据和科学权威的统计调查为基础,开展统计评价,发挥统计监督职能,也承担了促进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和政策举措贯彻落实的参谋作用。
据悉,在绿色发展指数计算方法研制过程中,国家统计局先后组织召开了三十余次专题研究会、专家论证会、部门协调会,广泛征求了18个相关部门、各地区统计局及有关专家的意见,充分吸收,反复研究,最终确定绿色发展指数的标准化方法,避免人为因素干预,确保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客观性。绿色发展指数测算过程从数据的收集、审核、确认,计算程序到评价结果的全流程,均可核查、可追溯、可解释,各地区均以统一的方法进行评价,同一年度各地区的指数值可比较,以确保评价方法的公平性。各相关部门通过正式公函报送数据,确保年度评价数据准确无误。
我们看到,此次官方公布的绿色发展指数,包括了各地区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增长质量、绿色生活、公众满意程度等7个方面的变化趋势和动态进展,共56项评价指标。《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公报》内容包括各地区绿色发展指数和6个分类指数的数值及其排名顺序、公众满意程度调查结果及其排名顺序。可以说,总体上反映了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进展情况。这不仅是实现中国绿色发展战略的有力措施,也帮助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各省领导实施绿色发展的战略布局和落实十三五规划。它为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重点任务,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对于各地区来说,通过开展绿色发展指数和6个分类指数的比较研究,能够正确指出绿色发展切实需要改变或者有待改善的着力点,横向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各地区绿色发展的进展与困境,纵横比较均可以为决策者评价各项绿色发展政策效果提供参考依据。简言之,对地方领导干部来讲,这是“从让我干到我会干”的一个重要指南。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各地情况不尽相同,区域发展并不均衡。排名靠前的地区综合反映绿色发展的程度相对较高,但列前省份也有各自存在的“短板”,需要认定与力补;列后省份也有部分领先的指标,需要扬长补短。绿色发展指数的编制与测评,有助于提高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让各地区在互学互帮中实现绿色梦想,共同繁荣!
四、有利于鼓励和指导社会各方为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官方编制和公布绿色发展指数,就是为了服务于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共同为富民强国做贡献。
绿色发展指数及其指标导向,对企业发展有重大指导意义。中国绿色发展指数超越传统的投资环境评价,为投资者全面衡量投资项目的收益提供了更高和更全面的视角。每年的测评,发挥了环境管控的长效机制作用。它鼓励发展绿色产业,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它会告诉企业,如何在成长发展中,把绿色从压力负担变成动力和机遇,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推进技术创新,走向绿色生产;如何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仅要看到当前的利益,更要看到未来的利益;如何既考虑企业的成本收益,又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如何不仅要看到政府对利税的热心,更要看到不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政府将造成企业潜在且难以承受的政策环境成本。
绿色发展指数及其指标导向,对国内外理论界有很强的推动作用。我们看到,本次官方发布的绿色发展指数,其理论指导与测评方法等,充分吸收了理论界多年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在分类的全面性、具体指标来源的重要性、数据的权威性、测算的科学性、导向的可操作性等方面,均有重要的进展。为保证可比性与连续性,绿色发展指标体系要相对稳定。此次公布,将在国内外理论界引起高度反响与关注。作为学者,我建议在理论上,应鼓励社会和学界开展对评价工作的课题研究,研讨国内外学术界对此的关注与询问,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工作的学术支撑,也对外讲好中国绿色发展的故事。同时,支持国家统计部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寻找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途径,使评价工作不断完善,并在时机成熟时,比如国家新一轮五年规划开始时,修订完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
绿色发展指数及其指标导向,对社会组织和公众有很大影响力和引导力。政府与民众真正联手共创生态文明,实现美好的中国梦就有了实实在在的基础。社会组织和公众,既关心绿色发展指数中各项与民生相关的指标,也关注自己生活环境的评价。公报显示,作为一级指标的“绿色生活”,把绿色产品、绿色出行、绿色建筑、公共绿地等纳入其中,直接引导公众关注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提高对绿色发展的各项指标关注程度。
特别要提出的是:公报不仅披示了绿色发展的评估,还公布了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调查结果,非常接地气,得民心。据悉,公众满意程度是以全国31个省(区、市)为总体进行抽样,抽样方案由著名高校统计学院专家团队完成的。通过国家统计局组织的分层多阶段抽样调查,随机抽取各地区的公众,询问其对所在地区空气质量、饮用水质量、环境绿化、生活垃圾处理等14项生态环境指标的满意度,收集了近7万个有效数据样本。这项指标不参与总指数的计算,进行单独评价与分析,其分值纳入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可以说,公众满意程度作为主观调查指标,与中国绿色发展的统计测评是相互配合的,是将反映居民对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获得感”的主观民意问卷与客观统计数据分析相结合的。两套测评方法从不同角度展示绿色发展的真实度,具有相互补充、辩证施治的关系。显然,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的公布,有助于聚焦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有助于社会公众接受绿色发展的共识和理念,有助于推进绿色发展政策的实施。
结束语: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认清时代,聚焦目标,万众一心,千方百计,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建设美丽中国和保护人类共同的地球村做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