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囤积“壳”反被拖累 举牌扫货如今被扫货
据媒体报道,近日,全国股转公司发布公告称,股转公司将对中科招商强制终止挂牌。这家昔日的1300亿市值PE巨头,当前市值却已不足90亿,如今更是被股转强制摘牌,新三板的一场致富神话也随之破灭。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期间,中科招商以举牌的方式扫货小市值股票。当时中科招商共举牌了16家公司,耗资超过30亿元。由于举牌的个股大多为小盘绩差股,中科招商也被称作是“壳王”。随着监管趋严和壳资源的贬值,中科招商所持壳股不断贬值。12月7日,中科招商宣布将在未来6个月内实施股票减持计划,总计减持金额约30亿元。随后,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减持套现。今年下半年以来,中科招商减持了10家上市公司,累计变现到手资金2.18亿元。最近两年,中科招商因为股票减持未及时披露、违规增持股票、短线交易等原因,多次被行政监管和行政处罚,仅在今年公司就曾因违规多次遭到监管层的处罚。
出水才看两腿泥,涨得太快不一定是神,名声太大未必是福。曾几何时,中科招商是何等的风生水起,大有横扫资本市场、囊括壳公司于旗下之势。但是,资本市场不是赌场,资本运作也不是变魔术,总还有一些规矩要遵守,总还有一些规律要遵循。把壳看作是富矿,把壳当作奇货可居,尽管做到了极致仍然充满风险。但是,假的就是假的,差的就是差的,本来垃圾一般的壳,无论怎样炒作,热闹之后还是垃圾,迟早会原形毕露,对此,市场应该有清醒的判断,监管层也会有令人信服的安排。投资还是要回到“初心”:业绩才是选择企业的最根本因素。从现实看,壳的价值短期还不至于等于零,但是,随着监管的趋严和运作的更为规范,这一顽症彻底根治的时间也不会太远了。
虚假陈述坑人屡禁不止 投资者需拿起法律武器
12月15日晚间,雅百特发布公告,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处罚决定书》。经查,雅百特于2015至2016年9月通过虚构海外工程项目、虚构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等手段,累计虚增营业收入58312.41万元,虚增利润25650.11万元。其中,2015年虚增收入48182.17万元,虚增利润23226.34万元,虚增利润金额占当年披露利润总额的73.08%;2016年1至9月虚增收入10130.24万元,相应虚增当期利润2423.77万元,占2017年1至9月份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19.74%。上述财务数据通过雅百特2015年年报、2016年半年报以及2016年三季报公布。由于上述违法违规行为,雅百特与董事长陆永等20名高管均遭到罚款,陆永还遭到终身市场禁入的处罚。随着证监会的罚单落地,投资者向上市公司进行索赔的前置条件已经满足。
说假话误导市场,损害投资者利益,应该怎么办?在12月15日下午的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表示,雅百特的上述违法行为涉案金额巨大、情节严重。对这个案件涉及中介机构涉嫌未勤勉尽责等违法行为,证监会将严查到底,绝不姑息;对本案已涉嫌构成刑事犯罪的有关事实,证监会将移送司法机关进一步追究刑事责任。从这一表态来看,证监会对于雅百特财务造假事件的追究并未画上句号,相关责任机构与责任人可能还会有进一步的处罚。投资者利益将如何通过法律手段获得补偿,这将考验监管效果。总体上看,中国资本市场对投资者受损的法律追究依然处于“初级阶段”,赔偿难、赔偿少经常发生。这次违法事件事实清楚,监管层态度明确,希望能在法律追责、追赔上有所突破。
图止损海外资产被出售 走出去需慎重严格追责
12月17日,据媒体报道,首钢挂牌出售马来西亚东钢集团相关股权债权,这标志着首钢即将退出其第一个海外钢铁项目。据北交所挂牌信息,东方钢铁投资有限公司将东钢集团有限公司40%股权及8.34亿元债权挂牌出售,作价8.6亿元。东方钢铁投资有限公司的母公司为Shougang International (Singapore)PTE. LTD.,即首钢国际(新加坡)有限公司。首钢国际是首钢旗下公司,据其官网介绍,首钢国际(新加坡)有限公司是其在新加坡的国有全资子公司,代表首钢国际投资马来西亚东钢项目,并开发新的矿产资源类投资项目。据中国对外贸易理事会官网介绍,首钢国际曾与马来西亚东钢公司签订马来西亚综合钢厂项目总承包合同,作为该项目一期工程的项目总包方,收购东钢公司40%股权,这是首钢第一个在海外投资建厂项目。据北交所披露,标的企业(即东钢集团)主要资产为在建工程。东钢2014年12月底建成试生产,2015年10月起进入停产状态,试生产期间产量约为30万吨。截至评估基准日,东钢集团处于停产状态。
走出去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举措,中国企业也不例外。但是,走出去并不容易,成功占领市场、顺利销售产品更需下工夫。数据显示,东钢集团2016年营业收入为零,净利润亏损2.365亿元。截至今年10月底,东钢集团资产总计10.88亿元,负债总计13.77亿元,所有者权益-2.887亿元,亦即资不抵债,因此很难说这个项目是一个成功范例。中国企业到底应该如何走出去,实在是篇大文章,也是一篇难做的文章,既要考虑运用已经有的成功经验,更要考虑投资对象国的具体情况,严防水土不服。过去,我们的企业走出去热情可嘉,冲动十足,但科学调研和可行性研究不够,失败的例子不少。不能仅仅用“交学费”来对失误轻描淡写,要有严格的追究制,要对投资成效进行认真考核。
大型商演风光不再 内容还需不断创新
去年以来持续降温的文化传媒板块,今年股价继续维持低位。因子公司破产风波停牌的三湘印象,目前同样遭遇定增破发的尴尬。两年前参与定增的三湘印象董事长黄辉,目前因定增破发,浮亏约1.12亿元,一并参加的云峰创新、IDG都陷入浮亏。12月11日,三湘印象开始停牌,起因主要系《印象·刘三姐》项目运营公司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进入破产重整程序。三湘印象于2015年将带有张艺谋品牌的观印象系列收入上市公司,观印象是国内知名实景演出项目制作公司,以张艺谋、王潮歌和樊跃为核心团队,目前已成功打造了“印象”和“又见”两大品牌,推出了“印象”系列山水实景演出及“又见”系列情景体验剧。
没有不散的筵席,没有一仗不败的常胜将军。据报道,此次破产的《印象·刘三姐》是一部融合刘三姐山歌、广西民族风情与桂林山水等多种元素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导演为张艺谋,2004年3月20日在广西桂林上演。这是一个曾经无限风光、引得多个地方竞相模仿的商业演出,不能说这样的创意不好、这样的创新毫无价值,但是,多么有价值的艺术,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需要不断增加新的营养,否则,观众的审美疲劳迟早要发生。不可忽视的是,在艺术领域,同样有“一拥而上又一哄而散”的问题,媒体报道说,曾经红遍全国的“印象”系列、“又见”系列,一阵红火之后,如今大多已经江河日下,有的甚至已经偃旗息鼓。在市场面前,大制作、大导演、大话题也未必能持续赢得青睐。如何适应市场变化而不断创新,是文创产业发展繁荣的根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