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养老金‘穿底’之困,应未雨绸缪,从长计议,科学应对,统筹兼顾,着眼于全国一盘棋,走区别对待、全盘考虑的路子。”
人社部社保事业管理中心日前发布的《中国社会保险年度发展报告2016》显示,有13个统计地区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的可支付月数已不足1年,而黑龙江省的累计结余已为负数,赤字232亿元。
近年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的话题,一次又一次地进入人们的视线。由此带来的影响和困惑,不仅会动摇正在领取养老金的退休人员的心,还会影响正在缴纳养老金的在职人员信心。解养老金“穿底”之困,不能总是眼睛盯着正在缴纳养老金的职工或企业,而应未雨绸缪,从长计议,科学应对,统筹兼顾,防止和避免职工养老金“穿底”现象扩大。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增幅大于收入增幅,存在这样两个现象:一是经济增长速度较慢,职工就业率较低、工资收入不高的地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的现象愈加严重或突出。例如,经济发达的广东省2016年养老金累计结余7258亿元,而经济欠发达的黑龙江省累计结余为赤字232亿元,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是养老基金越是“穿底”的地方越容易引起职工动荡,引发“人往高处走”的迁移倾向,加大经济欠发达地区养老金的“危情”。黑龙江省财政厅公布的2016年预算执行情况显示,社会保障和就业方面的支出达到32.4亿元,说明经济欠发达地区养老金收不抵支,地方财政负担也愈加严重。
针对养老金的压力,相关部门今年以来不断出台措施,一方面启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一方面又于近日出台了国资划转社保的相关政策。这些措施,都是“堤内损失堤外补”,是养老基金自身保障不足问题的题外之举。解决养老保险基金亏空问题,既要在提高在职职工的养老保险缴纳基数上动脑筋,更要在养老保险基金用活和增值上拓展思路。
提高在职职工的养老保险缴纳基数,是一把双刃剑。一来,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企业来说,提高在职职工养老保险缴纳基数,必然加重用人单位的负担,也使欠发达地区的招商引资工作更难有新突破;二来,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工来说,原本收入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已经拉大,若提高养老保险缴纳基数,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未来付出更多代价,还要为目前的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承担压力。
基于此,解决欠发达地区的养老基金亏空问题,应当着眼于全国一盘棋,走区别对待、全盘考虑的路子。
即对经济发达地区,要积极落实养老金全国统筹办法。已退休职工的养老保险金发放,应向全国平均看齐,逐步降低逐年上涨幅度和上涨金额;在职职工缴纳的养老保险,应向全国高位看齐,承担全国统筹的重担。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已退休职工的养老保险在保持现有状态的基础上,根据轻重缓急区别对待,适当向经济困难家庭的职工倾斜;在职职工缴纳的养老保险应止滑向上,根据用人单位实际,尽可能满足全国统筹的平均水平,地方财政应根据贡献大小,对用人单位在税收上予以补偿。
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一盘棋,还要整合各地养老基金,在投资增值上有大的作为。即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将养老基金切割成可长期投入、中长期投入和短期投入板块,与国家重大投资项目形成关联,与固定收益的国债,或与稳定的理财形成切入,加大养老基金的增值速度和增长空间,减少和降低养老基金的闲置,在把握养老金安全性、收益性和可控性上,寻找最理想的投资增值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