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日本的迷失 中国的警示
2017-12-01 作者: 杨东 来源: 经济参考报

 
作者:西野智彦
出版:中信出版集团 
  “历史不会重复,但总会惊人地相似。”日前出版的这本《日本的迷失·前夜:1992~1995》,正是这样一本有着历史借鉴意义之力作。

  曾经日本人也相信,他们只有一个东京,东京掌握着教育、医疗、金融、就业等等资源,所以东京房价不会跌。

  别管什么一线城市还是二线城市还是东京核心圈,价格同样是暴跌。只不过跌到后来,一线城市还能止血,而二三线城市根本就没有这个功能。现在还在跌!

  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及随后“迷失的20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事件之一,也是各国经济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中国和日本作为毗邻的亚洲经济大国,在经济发展路径和模式上具有诸多相似之处,而日本的这一段历史经验正可以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他山之石”和“前车之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及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均经历过经济增速年均逾10%的增长奇迹,也都有一个“下台阶”的过程。20世纪50~60年代,日本经济增速年均10%左右,在70~80年代下降到年均5%左右,90年代以来再下降到年均接近零的水平;而中国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冲击后,也告别了之前两位数的经济高增速,进入6%~7%的中速增长阶段。从经济增长模式来看,投资和出口在中日两国经济崛起的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持续大量的贸易顺差和国际资本的不断涌入,也为两国带来了大量的外汇储备,给本币带来了较大的升值压力,伴随着本国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存在资产泡沫化的隐患。

  如今,中国也正面临着当年困扰日本的资产泡沫问题。1989年底,日经指数创下38,957的高点后泡沫破灭,日本股市从此进入漫长熊市,房地产在稍后一两年也步其后尘进入持续下跌阶段;而中国在经历了2008年的股市泡沫破灭及2015年的股灾后,人们对于股市的暴涨暴跌已经心有余悸,但是房产泡沫仍然居高不下。在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转型、大规模海外投资以及金融业放松管制等方面,中国也日益呈现与当年日本的相似之处。从整体来看,中国研究和借鉴日本发展历史是很自然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在对日本经济历史的研究中,有一类观点注重强调中日两国在社会制度、国土规模、城乡结构、经济发展阶段、人均收入水平以及政府对金融市场的把控力度等方面的诸多不同,认为中国不可能遭遇和日本一样的泡沫经济问题或是日本的经验对中国没有借鉴意义。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并不可取,世界上不会有两个国家的情况完全相同,历史上也不会有两次事件完全相同,如果简单强调不同点而无视相似性和共同规律研究,甚至放弃学习这么宝贵的经验教训,并不是一种理智的选择。

  事实上,日本资产泡沫的出现和破灭是非常复杂的经济现象,受到各种各样盘根错节、彼此关联或是互相抵消的因素的影响。时至今日,学界和业界仍然存在很多争论,也仍然有许多困惑有待厘清。

  该书作者西野智彦致力于站在“当政者”的视角,以近乎纪录片式的表述方式,展现当时日本政府官员、中央银行及金融机构的决策和博弈,媒体的报道、社会舆论的反应,以及政治人物的应对和互动。可以说,这本书以详尽的调研和细腻的文笔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买买商城

不良资产市场爆发或暗藏风险

不良资产市场爆发或暗藏风险

市场竞争的加剧助推不良资产包价格居高不下,行业存在泡沫已成业内共识,市场参与者需警惕其中暗藏的风险。

·“海淘热”持续倒逼中国“品质革命”

预付式消费失信商家能否“见光死”?

预付式消费失信商家能否“见光死”?

近年来,这类预付式消费陷阱频现,成为消费者投诉热点。

·起底“坑老型”诈骗“三板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