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得到”APP 上的专栏叫作《精英日课》,《牛奶可乐经济学》的作者罗伯特· 弗兰克写的这本新书叫《成功与运气:好运与精英社会的神话》。我们都把“精英”作为一个关键词,因为这个词代表了我们期待的时代精神,即这是一个“选贤与能”的好时代,人们可以靠天赋和努力去争取财富和地位,而不再是出身决定一切。
但是即便在这个时代,仅靠天赋和努力,以及在人生重大关头做出理性的正确决策,也还是不够的。精英们可能不太愿意承认,成功还需要“运气”。
前几年有一部很火的美剧叫《绝命毒师》,男一号是得奖无数却依然半红不紫的中年演员布莱恩· 克兰斯顿(BryanCranston)。上映之前,这部剧集和克兰斯顿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的事件:
●2005 年,《绝命毒师》的剧本被多家电视台拒绝。
●2008年,好莱坞编剧大罢工,制作人文斯·吉利甘(Vince Gilligan)有了大把时间,可以精心雕琢这部剧集。
●在接拍《绝命毒师》之前,克兰斯顿从来没演过男主角。
●在男一号候选名单上,克兰斯顿排在约翰· 库萨克(John Cusack)、马修·布罗德里克的后面,列第四位。
所以这部剧集能拍出来,克兰斯顿能当上主演,都是小概率事件。但《绝命毒师》上映后一炮而红,克兰斯顿摇身一变成为好莱坞最炙手可热的男明星之一。像这样的成功,怎么能不感谢运气呢?
在《成功与运气》一书中,罗伯特· 弗兰克总结了运气的三条规律,我将之称为“运气动力学”。
规律一,运气是可以放大的。越是人生早期的关键节点,运气的放大作用越明显。加拿大青少年冰球运动员选拔系统在每年12 月31 日这天给年龄划线,1 月出生的球员就比12 月出生的更有可能获得那份年薪3 100 万美元的职业合同。
规律二,运气是可以累加的。比尔· 盖茨当然有天赋也有努力,可是他如果不是正好出生在个人电脑第一波浪潮时代,正好进入全美唯一一所允许学生无限制访问具有“及时反馈”功能的计算机终端的私立学校,以及后面的一系列“正好”,个人电脑的主宰公司就不会叫“微软”。
规律三,竞争越激烈,运气越重要。在充分竞争的项目中,越是高水平的比赛,选手之间的实力差距越小。林丹与李宗伟的几次世纪之战,林丹真的完全胜在实力吗?未必见得吧。1 厘米的差距很可能决定了1 分的归属,而1 分的归属很可能决定了比赛最终的走向。你敢说,这1 厘米中,完全没有运气的成分吗?
运气动力学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今天面对的市场是一个赢家通吃的市场。水平相当的两个人,运气上的差距若为5%,收入上的差距可能高达500% ;同一类型的两个产品,性价比上的差距若为5%,则可能直接导致差的那种被淘汰。所以,在这个时代,运气变得越来越有用。但有趣的是,不管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都不愿意承认运气这个因素。
功的人不信运气,我们还比较容易理解,毕竟谁也不愿承认自己只是命运的宠儿。所以,他们将成功归功于自己的努力与天分,在回顾自己的成功经历时,印象里最深刻的是自己的辛勤付出,而当时的好运气早就被抛诸脑后。
失败的人为什么也不愿承认运气的因素呢?因为他们害怕,怕承认了运气的作用,就丧失了继续努力与坏运气抗争的勇气。想要赢得高水平的竞争,你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拥有超乎常人的毅力与自制力。如果这个时候有人告诉你,“即使用功,未必成功”,你会有什么感觉?你是觉得,“没关系,我还是愿意全心投入”,还是“既然这样,那不如放弃”?所以,即使失败也不归咎于运气,就是为了给自己一些正能量,保持前进的动力。
既然成功的人与失败的人都不愿意谈运气,为什么弗兰克还要专门写一本书来讲成功与运气呢?因为,对运气的视而不见已经开始影响美国社会的发展了。
黑石集团创始人史蒂夫· 施瓦茨曼(Stephen Schwarzman)这种身家百亿美元的富豪,一边豪掷300 万美元办一场生日会,一边抱怨政府拿走了他太多的钱,甚至建议提高穷人的收入所得税,以便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些富豪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成功中的运气成分呢?如果再给富人减税,政府的财政收入就会严重不足,公共设施将难以修缮。即便买得起价值30 万美元的法拉利,可是道路坑洼不平,这样的局面真是成功者想要的吗?所以,如果想要长久地享受好运气,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就要正确地
认识运气,常怀感恩之心,做到“富而不骄”,甚至是“富而有礼”。
《成功与运气》是写给那些成功的幸运者的,希望他们不要拿走所有的好处,而是留下一些回报社会。但我觉得普通人也应该赌一下。不要给自己的未来设限,谁说你不会是下一个成功者呢?